华子良下京剧 天津京剧院凭《华子良》《康熙大帝》两夺文华大奖
本报记者 王瑞丰 在近日落幕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由天津京剧院演出的《康熙大帝》在全国57台剧目中脱颖而出,捧得文华大奖。这是天津京剧院继《华子良》之后,时隔14年再度捧得这一由文化部设立的国家舞台艺术政府奖。
这两部作品均由文武老生、京剧名家王平担纲主角。谈及获奖感受,王平向记者表示:"心情激动也很冷静。获奖的篇章掀过去,未来新的任务和方向要规划。作为京剧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康熙大帝》从2012年投入研讨,先后易稿超过20次。
作品由"二度梅"获得者王平领衔主演,梅花奖获得者吕洋及王嘉庆、闫虹羽、黄齐峰等青年新秀加盟。演出中既有动听的文戏唱段,也有精彩的武戏展示。剧中所讲述的"舍小家,为大家;宁舍骨肉,不舍寸土"的精神动情入理。
王平向记者分享了在西安演出时的细节:"第一场演出后,我们心里有根了。演出后,一些观众含着眼泪对演员说,我们在电视上看过,就是想到现场看。说得我们演员非常感动。"
在王平看来,再度捧得文华奖得益于天津京剧院一直以来的严谨作风,"作品要把京剧传统程式化的东西准确巧妙地融合到剧情里。使观众不只看到故事,也看到了京剧作为传统艺术的展示"。王平说:"好作品要有真东西。就像《华子良》中下山、耍筐渲染华子良心情一样,《康熙大帝》中的马鞭、厚底功、枪花、耍辫子、击鼓……这其中都有新的展现方式,为的是角色情绪的渲染和故事情节的推进。"
从《华子良》中的"疯子",到《康熙大帝》的"马上皇帝",王平坦言,十几年中,变的是演出题材,不变的是对艺术的追求。"好作品不只是戏的质量好,还应该有引领作用,给人以启示。好作品等不来,要靠我们自己挖掘,有戏才‘有戏’。这句话说了十几年了,以后还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