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美术付爱民 图写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记“中华史诗美术大展”
新华社北京11月19日电 题:图写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记“中华史诗美术大展”
新华社记者周玮
这是一场民族精神宏阔伟丽的集体回归:面对中国画《诗经?长歌清唱》《商鞅变法》油画《楚汉相争?鸿门宴》《赤壁之战》时,一段段熟悉的历史情节似扑面而来;版画《宋应星〈天工开物〉》《孝治天下》雕塑《张骞奉使西域》《北魏孝文帝改革》,令这些历史典故仿佛活灵活现……11月18日,创作历时5年之久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146件(幅)作品,在国家博物馆铺陈出恢弘壮观的“中华史诗美术大展”。
由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的这次展览,运用造型艺术形式图写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重构文化记忆,彰显民族价值观念,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用图画为历史造像立碑
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此项工程,与2009年完成的“百年重大历史题材历史画创作工程”作为连缀一体的姊妹篇艺术创作,成为体现民族精神和国家文明形象的艺术图谱。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表现形式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四个种类;历史题材从河姆渡文化始,精选各历史时期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与历史事件;作者队伍近300人,其中既有年过八旬的张文新、赵宗藻,也有像拉巴次仁、邓柯等年轻作者,更有许多正处于创作黄金年龄段的美术家,如吴为山、施大畏等。
用图画为历史造像立碑,入围艺术家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在专家组指导和帮助下,认真搜集典籍史料,将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对艺术品格、精神价值的追求自觉贯注到创作实践中,向着心中的目标高地努力攀登。
在专家指导下,作者们普遍数易其稿,殚精竭虑、全力以赴。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说,历史的艺术和艺术的历史问题考验着艺术家的智慧,作品的深度依凭艺术家的思想深度。
中国画《大风歌》抓住起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大风起,音乐随之响起,主导画面人物的动作与节奏;版画《秦王扫六合》将画面定在“征战”这一环节,不表现具体战役,只以兵马列阵构图横向一字排开,秦王嬴政居中立于马车之上统率全军……
“历史从不拒绝想象。画面上的形象不是为了去印证哪段历史,而是借助那段历史去放逐思绪。”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说。
坚守中国文化立场锻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统观通过专家验收的146件作品,可谓多画种、多面貌、大体量:与以往历史画创作技法、材质多出于中国工笔画、油画和单体雕塑不同,此次历史画创作的画种扩充了版画和多人物组雕、浮雕、类装置形式。版画家通过多版拼接,母版展示等手法大大增强了版画艺术的视觉效应和形式张力。在风格多样的国画、油画作品中,还融入了风俗画、壁画和装饰绘画的多重元素。
美术界评价,“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史诗作品,在艺术的历史情景再现,史实凝缩表现、个性化风格语言铸造和精神境界开拓上达到了多年以来的较好水平,标志着中国美术在历史画艺术创作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达到的艺术、学术高度,弥补了历史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空白和缺憾。
“纵观此次创作工程,从中呈现出的回归民族艺术精神的趋势颇为典型。”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林木说。
百余件作品总体上呈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立场和中国艺术风格、气派,作者们不同程度吸收了古典主义、具象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和现代主义跨时空等多种元素并充实到作品中来,收到了异曲同工、各得其妙的效果。
期待更多优秀作品增色国家文化殿堂
徜徉在博物馆和历史的艺术长廊氛围中,观众可以通过图像与历史神交。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杰出的历史画和历史题材绘画艺术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不亚于一部详实丰满的文献资料和史籍遗存。”冯远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说:“记志中华文明历史的美术作品是‘诗化的历史’,其诗意诗性的真切历史形象源于中华‘大我’的抒怀,终归要靠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理想的思想精魂来挺立。”
专家认为,“历史画创作工程作品虽然经过专家评审验收得以在博物馆赫然展示,仍然也有值得反省的缺失和应当吸取的教训:受作者自身学养素质局限,创作态度、创作能力影响,或精力投入不足,或前期案头工作欠缺、学问功夫未能下够,或后期制作中力所难逮,过犹不及等等,留下瑕疵和遗憾,犹人照镜,纤毫毕现,它们将留待历史和观众的公正评价。
“历史画创作工程告一段落,并不意味着中华文明历史题材艺术创作的结束。”冯远说,指望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通过几次成规模的创作活动,希图完成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艺术创作并达到高峰水平,既无可能也不现实。“需要经过一代又一代持续不断的努力,需要有更好更多优秀作品充实、递补、置换并增色国家文化殿堂,继续在中华文明历史画卷中留下当代美术家浓墨重彩的艺术篇章。”
原标题:原标题:图写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记“中华史诗美术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