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云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志云:高铁降速退一步是为进两步

2018-03-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机车车辆动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长沙,195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 (现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系,在机车车辆动力学方面成绩卓著.他创建的轮轨非线性蠕滑力模型,在国际上通称"沈氏理论"被广泛引用;他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迫导向货车转向架,开创了无轮缘磨损新纪录;他主持建立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车车辆专家.中国院士沈志云的名字,早已和高铁连在了一起.在昨日西南交大11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的院士论坛上,沈院士的讲题是<相期同造

机车车辆动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长沙,195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 (现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系,在机车车辆动力学方面成绩卓著。

他创建的轮轨非线性蠕滑力模型,在国际上通称“沈氏理论”被广泛引用;他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迫导向货车转向架,开创了无轮缘磨损新纪录;他主持建立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机车车辆专家、中国院士沈志云的名字,早已和高铁连在了一起。在昨日西南交大11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的院士论坛上,沈院士的讲题是《相期同造最高峰——谈中国高铁的发展》,他在展示中国高铁的发展道路之余,也感慨地表达了,中国高铁一直不容易。

“高铁安全不能只靠降速”

82岁的沈志云院士须发皆白,讲起话来清晰流利。他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前,铁路的客运量为11亿人次左右,而到2010年,已达到17亿人次。同时,货物运输的缺口也在2010年达到13亿吨。“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造价基本接近,但速度、运量、环保等优越性都高出很多。”沈院士认为,规划修建高速铁路网是最佳选择。

沈院士称,2004年到2010年,高铁向前走了一大步,建成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高速铁路8358公里,引进和研制和谐号高速列车1000多列,非常不容易。而提到“7·23”事故,他认为,“7·23”动车事故主要是责任事故,中国一定能在更短时间内恢复良好的发展势头。提高速度是交通运输永恒的主题,沈院士称,“我相信安全第一,而安全不能只靠降低速度来保证”,运营安全的技术保障体系是保证安全的根本途径。

“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今年8月,国务院做出全面降低新建高速铁路的运营速度等一系列决定。对此,网络上有人对高铁惋惜,也有人不满足于只降速度。对此,沈院士赞同的观点是,“安全第一,全面整顿是必要的”。沈院士将该系列决定称之为,“退一步”,“退下来彻底整顿一下,以利再战,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定要能进两步,沈院士称,研发350公里及以上的高速铁路是21世纪世界共同的趋势。

沈院士认为,有国家的支持,国家高铁技术创新体系也已形成,加上市场的大需求量,高铁发展一定能够进两步。当然要安全第一,“只要我们平平安安地运营,哪怕只有300公里时速,人民对高铁的信心也会建立起来。”

“高铁的今天来之不易”

建校115年没有离开铁路特色,沈院士表示,西南交通大学有着极大的优势,要担负起高铁未来发展中的责任。

沈院士称,西南交通大学当前的任务是要改善和加强人员的培训,如动车司机培训,调度人员培训等;而铁道部当前重中之重是保安全,学校应跟踪监测,收集数据、作出分析、提出建议;并参与制定现在高速铁路和高速列车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条件等,帮助中国高铁走出低谷。“高铁能有今天的成果来之不易,千万不能妄自菲薄,”沈院士说,“要在走出低谷之后,勇攀高峰。”

建筑专家彭一刚:

当年学建筑只因爱物理又爱美术

“来了之后我才知道是学术论坛……”在昨日的院士论坛上,建筑专家彭一刚院士没有准备“学术”,而是用幽默轻松的语言为交大讲述了自己求学时的经历。

明年就满80岁的彭一刚院士长期从事建筑美学以及建筑创作理论研究,然而他最初选择建筑领域,却出自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彭院士回忆,上中学时,“我是物理课代表”,然而自己还有另一个兴趣,就是画画,“那个时候,班里墙上贴的马克思列宁毛主席像,都是我画的呢。”

报考大学时,年轻时期的彭院士想报机械,又不想放弃画画,想报美术,又觉得难就业。“结果发现有个建筑学,正好是机械跟美术的结合,哈哈,我就报了……”台下的同学已笑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