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要不要找老医生
很多人在看病时倾向选择老医生,认为他们比中青年医生经验丰富。然而,近日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在美国,被老医生治疗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被年轻医生治疗的患者。这个结论似乎颠覆了人们的惯常看法,因为很多人一直认为,看病就要找老医生才有保障。
供图/cfp
这项研究由哈佛大学医学院完成。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70万名住院患者和1.9万名医生的数据,结果显示,年龄低于40岁的医生、50~59岁的医生、60岁以上医生,其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0.8%、11.3%、12%,呈递增趋势。研究人员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医生诊疗能力可能有所降低,且很难掌握最新治疗技术,但其经验丰富,对一些疑难杂症或许更有发言权。
针对“看病选择年轻医生还是老医生”的问题,6月10日,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街头展开了随机调查,20位行人中,16位表示会选择老医生,他们普遍认为,老医生临床经验更丰富,医术更精湛。行人刘先生表示,前段时间嗓子疼,先是挂了一个年轻医生的号,医生说是炎症,给开了消炎药,但吃了一直不见好转;后来又看了老专家,认为是胃酸反流导致,对症治疗并忌食辛辣油腻,病就好了。但有4位行人认为,老医生的号一般比较难挂,没必要什么毛病都找老医生,看中青年医生更高效和方便。生命时报官方微博发起的网络调查,结果与街头调查相似:78%的人选择老医生,原因在于老医生经验丰富、医术精湛、名气大;22%的人选择年轻医生,理由是思维敏捷、更负责、反应快。
对此,南方医科大学儿科教授、广东儿科危重病学会主任委员曾其毅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人们想找老医生看病的心理可以理解,也有一定合理性,但看病并非一定要找老医生。比如,某位知名老中医已90多岁,因名气太大,很多人慕名而来,但这位专家其实已经患上轻微老年痴呆,诊疗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北京市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崔述生教授表示,大多数老专家都是名副其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病都要找他们看,对于一些常见病,找年轻医生就行了。找老专家的病人多、挂号难,很可能耽误治疗时机。
曾其毅表示,老医生和年轻医生各有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
经验。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经验的确重要。一般而言,医生从业时间越长,年纪越大,临床经验越丰富,处理问题也更得心应手。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症,更需老医生处理。但曾其毅说,出错率最高的往往也是经验最丰富的人,因为如果老医生故步自封,一再坚持过去落后的治疗理念,结果会比年轻医生缺乏经验更可怕,“谬误比无知离真理更远”。相反,很多低年资的住院医师,对治疗标准抓得最严,出错率也最低。
创新。医疗科技飞速发展,新理念、新技术、新疗法层出不穷,一些老医生的学习能力远不及年轻人。当下,很多中青年医生成了医学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灵敏度。灵敏度对外科手术来说至关重要。相比而言,老医生在灵活度与协调性方面逐渐衰退,而年轻医生灵敏度更强。不管年纪大小,灵敏度都要依靠持续训练。勤于训练的老医生,到了古稀之年仍能准确手术;而懒于训练的年轻医生,即使身体素质再好,也不一定能完成高质量的操作。
崔述生说,好中医要有临床经验,更要有理论指导,能力强弱与年龄没有必然关系。如果没有系统学过中医理论,无论多大年龄,都不会成为好中医。而理论充分的年轻医生,可能暂时由于缺乏经验导致临床效果受限,但经过一定积累后,水平就会很快提高。
曾其毅认为,一名医生的黄金阶段在45~50岁之间,此时该犯的错已经犯过了,该学的东西已经掌握了,做事更成熟、稳重。若以手术速度和精准为标准,黄金年龄是35~40岁;如以出错几率为标准,黄金年龄则在45岁前后。总而言之,大家不要盲目崇拜老医生,而要对年轻医生多些信任。
专家表示,选择年轻医生有两点理由。一是,医生不仅是个脑力活,还是个体力活。一台大手术往往要做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要求医生大脑和身体高度协调。如果没有良好的体能,就无法支撑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在这点上年轻医生更有优势。二是,40岁前后是医生最年富力强的时候,这一阶段,他们正处于职业上升期,不管是看病还是手术都更谨慎,准确率也更高。因此,是否处于职业上升期,是病人选择医生的黄金标准之一。
患者选择医生还要看其是否有医德和人文情怀。曾其毅认为,诊疗时,医生诚心不足、耐心不够,会造成患者戒备甚至敌对心理,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崔述生指出,医治病人的诀窍在于关爱病人,如不能给病人温暖,即使医术再精湛,也不是一名好医生。医德是否高尚,有没有人文情怀,和年龄关系不大,取决于一个人的道德和修为层次。医生应明白,关爱病人、解除痛苦是医生最高职责,富有同情心、处处为病人着想,则是医生的最高境界。▲(生命时报记者田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