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宁新论语 钱宁《新论语》:让更多人读懂孔子

2017-07-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论语>出版后,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教授评曰:"不加一字,不减一字,编而不作,<论语>一新."当然,也有人质疑"经典能不能动"."重编效果如何".记者近日就此书采访了钱宁.记者:为什么想到要重编<论语>?钱宁:之所以重编,是因为<论语>从来就没有被很好地编辑过,很有重编的必要.<论语>原有20篇,篇目次序散乱.每篇之间,缺乏内在联系;一篇之内,语句置放随意.作为最

《新论语》出版后,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教授评曰:“不加一字,不减一字,编而不作,《论语》一新。”当然,也有人质疑“经典能不能动”、“重编效果如何”。记者近日就此书采访了钱宁。

记者:为什么想到要重编《论语》?

钱宁:之所以重编,是因为《论语》从来就没有被很好地编辑过,很有重编的必要。《论语》原有20篇,篇目次序散乱。每篇之间,缺乏内在联系;一篇之内,语句置放随意。作为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论语》并非成熟之作,而更像是孔门众多弟子不同时期“课堂笔记”的集合。首先,《论语》未经孔子本人亲自审订。孔子“述而不作”,只立说不著书。《论语》中的“子曰”,都是弟子们根据他授课内容及平时问答记录而成。其次,弟子们也没有很好地编辑过《论语》。《论语》中有早期弟子的载录,也有后期弟子的记闻,除孔子之语,还有曾子、有子等人的语录。“子张篇”中,更是记录了子张、子夏、子游等后辈弟子之言。一些文句,像“巧言令色”句,像“博学于文”句,在不同篇章中重复出现,这就是其书未经细心编辑过的明证。

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实际上成书于汉代,是一个名叫张禹的人编定的。其时,《论语》躲过了秦代“焚书”之火,靠师徒口授相传而保存下来。张禹将两个口传的本子合编在一起,形成了《论语》文本。这个文本,保留了历史文献的原貌,也保持了其“散乱”的特征。此后两千年,《论语》成为经典,很少有人再敢妄加编删改动。

记者:您是依怎样的规则进行重编的?

钱宁:《新论语》的重编,不是主题分类、章句归纳,而是一种“解构”——系统地分拆和重构,并在新结构中展其文本原有的意义、内涵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