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大众哲学pdf 全国百余学者官员共聚艾思奇故乡 研讨哲学回归大众
中新网腾冲7月18日电 (王艳龙)80年前,云南人艾思奇一本《大众哲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传播。80年后,上百名全国学者、官员聚于艾思奇故乡云南,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传播,让大众哲学再次回归大众。
在17日至18日召开的会议上,来自中国社科院、北大、清华、复旦等单位学者,与云南省委宣传部部长赵金及市县各级官员围绕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讨。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它始终面向大众、代表大众、服务大众。
在毛泽东时期,哲学与大众联系十分紧密,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哲学与现实、与时代、与生活渐行渐远,逐渐游离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和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片面地理解为‘唯GDP’论,除此之外的一切似乎都被淡忘,突出表现为‘政治家的哲学淡漠症’。”国防大学教授夏兴有称,现在的哲学问题主要表现为实际工作中的“边缘化”,理论研究中的“学院化”,联系实际中的“庸俗化”。在中国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亟需让哲学回归大众。
夏兴有说,让哲学回归大众应该注重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在教育对象上,突出领导干部和青年学生这个重点。提高领导干部的哲学素养,注重高等院校哲学教育;在传播渠道上,注重发挥新兴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必须过好网络这一关,跟上时代步伐,占领网络阵地。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邹广文认为,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哲学研究只有真正体现“大众化”的精神,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化时代化,要直面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作出有创建的回答;要强化哲学的社会批判功能,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经济、现代性实践中所呈现出的问题要葆有一种自觉的批判意识,进而面向未来真正确立起民族自我、哲学自我;在大众化的过程中,要肩负起“大众化”的历史使命。
与会学者和官员们还认为,从中国历史来看,外来品必须与中国历史、文化、现实相结合。艾思奇老先生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大众化,推动了哲学在中国的广泛普及和发展,在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时,应该注重历史、文化、现实,并学习借鉴艾思奇的经验。
会议期间,中国社科院院长王伟光主编的《新大众哲学》在云南开始发行,并在腾冲启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腾冲研究基地”,力求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边疆、民族云南的进一步传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