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寯藻书法 清代祁寯藻木刻四条屏书法

2018-03-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祁寯藻(1793-1866),为清代中晚期著名诗人.书法家,山西寿阳人,字叔颖,号淳甫,后避清穆宗载淳之讳,改为实甫,晚号观斋,又号息翁,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古时,浦城县是福建出入中原陆路必经之地.清道光(1821-1850)年间,钦差相国祁寯藻多次途经浦城樟元山古刹西阳寺,时值秋高气爽,夕阳余晖透过丛林,映得古岭古寺,万紫千红,别具一番景色.因此在驻浦期间,将"西"改为"夕",并亲题悬挂额"夕阳寺",并为当时浦城望族士绅留下了大量的墨宝

祁寯藻(1793-1866),为清代中晚期著名诗人、书法家,山西寿阳人,字叔颖,号淳甫,后避清穆宗载淳之讳,改为实甫,晚号观斋,又号息翁,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

古时,浦城县是福建出入中原陆路必经之地。清道光(1821-1850)年间,钦差相国祁寯藻多次途经浦城樟元山古刹西阳寺,时值秋高气爽,夕阳余晖透过丛林,映得古岭古寺,万紫千红,别具一番景色。因此在驻浦期间,将“西”改为“夕”,并亲题悬挂额“夕阳寺”,并为当时浦城望族士绅留下了大量的墨宝,本木刻四条屏即为当年遗物。民国期间为浦城黄仁爱(1909-1951)收藏。该木刻四条屏现珍藏于浦城陶默斋。

祁寯藻木雕刻板四条屏,板为杏木,框为花梨木,长156厘米,宽52厘米,屏文一木5行,共20行,行书,每行字数不等,凡421字,通体满面蛀孔,一字不缺。刻工以高超的技艺,真实完整地再现书丹面目,字体肥瘦相称,飞白从容自然,笔粗不为重,笔细不为轻,通篇雄厚,流畅娟秀,一气呵成。

四条屏内容为《子史粹言》集句,摘西汉东汉各大家名言。迎首钤为“观斋”篆书,白文长印。落款署:子史粹言,山阳丁俭卿编录也,简要切实,有益身心,园居退直,偶暇摘数条书之,以当座铭,道光二十八年十月祁寯藻并记。下钤篆书“祁寯藻印”白文方印,“叔颖一字淳甫”白文方印。

从款识上看,本书法条屏当为祁寯藻55岁(1848年)时作。可推知,此书幅不为送人之作,乃为座右铭文,惕励自己,当属悬挂于居室或书斋之墨宝。

通篇颜柳风格十分明显,“内含刚柔,外露筋骨”之妙意,融会贯通,自成一格,结构运笔方面,神形兼备,整篇给人一种节奏平和,安详潇洒,从容自然之态,正如民国书法家赵昌燮先生对祁寯藻所评:“望止唯逸,发止唯静”,“心画在斯,人书俱老”。

行书《子史粹言》摘句四条屏,400多字,其相呼应的组合,形成具有节奏的,多样的,整体的,和谐的章法,如二十一条摘录,句与句之间没有一定的间距和空隙,书家采用缩写,二字者横书,三字者竖书二行,这样的布局错落有致,产生了没有间距而看到间距的效果,使观者一目了然,读来琅琅上口,品之顾盼情生,思之妙趣无穷,祁氏运笔的坚挺腕力以及任情挥洒的高度自由,令人惊叹不已,一支笔在他手中起落往复,宛如行云流水,落笔之处,字的大小、粗细、干湿、提顿、刚柔别有一番韵味,通篇没有丝毫懈怠之笔,整幅作品,笔法圆浑,纵横舒展,遵循法度,又弘扬出了个性,抒发出了情意,意到笔随。

    原作者:陶正晨(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