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堂胡汉民 胡汉民:文心剑胆肇共和
外表文弱的胡氏,武装反清胆识过人,任职同盟会南方支部期间,参与1907-1911年间的多次举义,筹划黄花岗起义,携妻、妹并肩,甚至将独生女托人照料,决志抛却身家性命。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南京临时政府秘书长。
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914年倾力辅佐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1917-1924年间先后任交通部长,大本营总参议。国民党“一大”期间,为五人大会主席团之一,当选中央执行委员,兼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4年9月以后,孙中山督师、北上,代行大元帅之职。
胡汉民矢志三民主义,为人廉洁简朴,直言秉正,堪称民主革命楷模。
人物访谈
浙江大学近代史专家陈红民谈胡汉民:
他是唯物史观早期传播者
“胡汉民是阐释三民主义的理论权威、国民党的元老人物,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是中国最早的唯物史观传播者之一。”浙江大学近代史研究专家陈红民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陈红民认为,作为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的胡汉民,其辉煌顶点在辛亥革命时期。作为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家的胡汉民,却在五四时期再次放射夺目光彩,他的理论探索走在时人前列,几乎到了其阶级属性所允许的最高点,他在当时国民党重要理论刊物《建设》上,发表的关于唯物史观的系列文章便是佐证。
“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国民党人也在总结反思,积极从西方传来的新思想、新理念中汲取营养。胡汉民思想较敏锐、视野较开阔、学识较渊博,对新的思潮理解和接受也较同侪为先。”陈红民说,胡汉民始终认为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内容更加丰富。
胡汉民首先对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观点进行了介绍。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唯物史观基本内容,他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摘译有关论述,写成《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另外,他还像唯物史观的卫道士一样,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一些非难攻击唯物史观的错误论点逐一批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正本清源。
“最重要的是,胡汉民对唯物史观不止停留在宣传上,还以其为基本方法,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分析和批判。”陈红民介绍,胡汉民所著《中国哲学史之唯物的研究》,是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开端,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连胡适也表示“佩服”。胡汉民的《阶级与道德学说》、《从经济的基础观察家族的制度》、《女子解放从何做起》等文,更是将唯物史观用于研究伦理道德、家庭、家族和妇女解放。
在陈红民看来,尽管胡汉民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接受和宣传,与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所起作用不可同日而语,但胡汉民的理论文章发表在当时全国最大政党——国民党的机关刊物上,客观上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也为国民党人后来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旁边故事
有守有为真君子
——记者追访胡汉民二三事
“在广东下葬的国民党领袖人物中,胡汉民是级别最高的一位,而从墓葬的规格看,它却是最简陋的。”广东近代史博物馆研究员王国举感叹。
胡汉民去世后,曾以国葬规格入殓,但因随后抗日战争爆发,其墓园一直未能建成,现在的墓园是198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拨款重建的,惜胡汉民尸骨并未移入,只葬有自传一部。
不仅墓园如此,记者在广州曾遍寻胡汉民故居或寓所,也未如愿。“胡汉民为人清廉守正,对个人财富看得极淡。”王国举介绍,胡汉民不像一些国民党元老,革命成功后在城市核心地段,大张旗鼓修建规模宏大的院宅。他的住宅所选地段较偏,也不追求宽大豪华,“所以后来城市变迁和改造,他住过的地方也都难以寻觅了。胡汉民曾因党内斗争,在香港居住了很长时间,住处也是租下的。”
记者曾努力寻访胡汉民后人,在网上检索时,发现江西庐陵县一位名叫胡德平的网友也在发帖追寻——胡汉民祖籍江西庐陵,当地民众自发寻亲。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胡德平,他告诉记者:“胡汉民只生有一女,这在封建思想尚浓的当时是难以想象的。”
据载,夫人陈淑子,是胡汉民第一次东渡日本前成亲的,是一个小脚女子,但胡汉民终其一生没有再娶妻妾,陈淑子也是夫唱妇随,与丈夫为革命出生入死,伉俪情深。
“惟其廉,才能守其正。”浙江大学近代史研究专家陈红民说,胡汉民任广东军政府都督时,大力澄清吏治,主张权力下放,以县为单位实行地方自治,因而县长人选极为关键。他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当县长,并发动民众监督检举,一经查实,立予惩处,以至广东全省90余县,平均每县一年更换县长3次。“由此可见,清末之后官场积弊之深,也可见胡汉民嫉恶如仇、励精图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