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好处汇总 心如止水方得境界

2019-04-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现在很多人对心经饱含虔诚,很多人都在诵读心经,那么,诵读心经有什么好处呢?其实,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国学大师普巴先生对于诵读心经有独到的见解,就为您整理了一些. <心经>反映"诸法性空": <心经>中多次提到"空",如"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空"指"空性"而言,是佛教基本教义,也是<心经>般若思想的核心要义 <心经>反应的是

现在很多人对心经饱含虔诚,很多人都在诵读心经,那么,诵读心经有什么好处呢?其实,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国学大师普巴先生对于诵读心经有独到的见解,就为您整理了一些。

《心经》反映“诸法性空”:

《心经》中多次提到“空”,如“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空”指“空性”而言,是佛教基本教义,也是《心经》般若思想的核心要义

《心经》反应的是“诸法空相”。佛学一方面用“空”这个取消一切现象和差别的概念来论证世俗认识及其面对的一切对象虚幻不实;另一方面,又把“空”安置为世界万有的统一基础,并说它就是超越时间、空间的“法性”、“真如”或“佛性”、“涅槃”。

佛法认识的最高境界:“无所得”

了无所得的般若空现: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在取得“一切皆空”的认识后,还应再进一步,即认识世界万有本无“有无之相”,没有任何差别,这样才能“处有不有,无心于有有之场;居空不空,不在于空空之境”。这种超脱有无之外,物我冥通的精神境界,就是“涅槃”。用三个字表示,即“无所得”。

明白并破除执着

人生的烦恼因执着而起

我们的生命是有情生命,因为对“有”的认识不足,因而总是在所得的心态下生活,对于人生的一切似乎都能令我们生起执着。

由于执著,我们对人生的一切都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恋恋不舍的心态,也给人生带来了种种烦恼。我们如果看破了时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破除了执著,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可恐怖的了。

当我们认识到所缘境空,就不会对有生起实在的执著,是无得;此时妄心也就自然息灭不起,是无智。《大般若经》说:“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一切法不现则般若现”。在妄心、妄境、妄执息灭的情况下,此时显现的清净心、平常心便是般若的功用。

把世界看透了,烦恼也就降伏了

妄想导致人生的各种过患。“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颠倒梦想”,就是妄想,妄想一词,渊源于佛教,它的内涵很广泛,以佛教智慧来看,人类几乎都生活在妄想中。

比如一个无知的小孩,在一堆干柴上点火,烧着了房子,这时正好又刮起了风。小孩点火比喻无明,干柴房子如欲望,大风比执著。在欲望的推动下才产生的妄想,随执著而不断增强。

妄想导致人生的各种过患,因此《心经》告诉我们要远离颠倒梦想,它对付妄想的绝招是:从照见五蕴皆空认识到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相,无智无德,心无牵挂,妄想自然就不会有了,也没有了什么执著。

因缘所生法

因缘所生法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也是《心经》的重要佛法道理。“缘聚则有,缘散则无”,因缘其实是宇宙的最基本规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现象、物件都有因缘,都不会突然产生。所以因缘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法即是事事物物,而因缘即每法亲生之因与助成之缘。

人生是苦

《心经》的人生观是“人生是苦”。因为人生一切都无常,都会变化,佛教中就以无常变化的意思来说人生都是苦的。这“苦”是什么意义呢?是有缺陷,不永久,没有彻底的意思。

既然佛教认为人生本来就是苦,那么佛教是消极的吗?其实不是,佛陀在成佛后,他首先教导人们的便是“四圣谛”。“圣”是正的意思。“谛”是真理的意思

佛教是教人积极进取,帮人解决苦恼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