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教学案例 课堂教学机智案例4篇

2017-10-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课堂教学机智案例4篇篇一:数学课堂中教学机智之案例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事件屡不鲜,教师能否抓住生成,灵活应变?对一节课会齐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教育资源,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形成高效.愉悦的氛围,才能成就精彩的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下面我把自己平时收集的一些灵活运用教育机智的小案例展示给大家,与大家共

课堂教学机智案例4篇篇一:数学课堂中教学机智之案例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事件屡不鲜,教师能否抓住生成,灵活应变?对一节课会齐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教育资源,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形成高效、愉悦的氛围,才能成就精彩的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下面我把自己平时收集的一些灵活运用教育机智的小案例展示给大家,与大家共享。案例1《角的初步认识》当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里有角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的两个手掌这样一拼就成了一个角。

”“你看,还能变大变小呢!”我一看,是啊,多好的资源呀!于是我号召全班同学一起用手做一做,并引导学生想一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很快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多么形象直观易懂啊,还用老师再拿活动角演示或画图分析吗?案例2“四则运算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小红去游乐园玩。

成人票价48元,儿童票半价,购买门票要花多少钱?学生审题,弄清题意,独立列式,汇报。

生1:48 48 48÷2师:你是怎样想的?生1:两个成人的票价是就是两个48元,儿童的票价是成人的一半,就是48除以2,再把三个人的票价加起来。师:这道题与昨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点?生2:昨天学习的是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运算的式子,这道算式里既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运算。

生3:我这样列式:48×2 48÷2师:你又是怎么想的?生3:两个成人票价是两个48元,就是48乘以2,儿童票价是成人的一半也就是48除以2,再把两个成人票价和儿童票价相加。

师:这道题有哪些运算?生4:既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运算。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四则运算。教学顺着预案正要进入练习阶段。

生5:老师,老师,我还有想法。师:你真肯动脑筋,说说你的想法。生5:我还列了一种算式是48÷2×5。我是这么想的,儿童票价是成人的一半就是48除以2,爸爸妈妈两人的票价正好抵4个儿童票价,包括玲玲相当于5个儿童的票价,所以48除以2以后再乘以5[评析:这位教师没有拒绝学生的意外想法,而是给予其表现的机会,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教师的民主和机智呵护了学生的生成,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这位学生的想法确实与众不同,能把1个成人换算成两个儿童,把两种人的票价统一为一种人来求总票价,这蕴含了替换的数学思想,是一种求异思维,是一种创新。

]案例3:“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师:同学们,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分别是什么?生:个位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

师:那么谁能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样的特征呢?生: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师:问:这些数的个位不是3,就是6,或者9,能被3整除吗?生:有的能,有的不能。

师:你们在黑板上写几个数,老师一眼就能看出那个数能被3整除,那个数不能被3整除。不信,谁来试一试。生写数,老师判断,生再验证。生:看来仅从个位上去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恐怕不行了,那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有答案了。

教师先与学生复习了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接着又问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是什么,学生认为跟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一样看个位,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得出有的能,有的不能,在此产生了能被3整除的数不能像能被2、5整除的数一样看个位。

另外,这位教师让学生来考他本人,教师能很快判断出来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感到老师神了,萌生了非找到此特征不可的念头,思维的涟漪此起彼伏,潜在的学习情绪自然爆发,探究的兴趣更浓了,从而使课堂“活”了起来。

案例4:分数的意义教师让学生说说怎样写一个分数,并说出这样写地理由。

一位学生认为应该先写分数线,再从下往上写,问他理由时他竟然说了这样一句话“没有妈哪来的儿子”,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教师鼓励他继续说下去,他说:“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所取的份数,先有平均分的份数才能有所取的份数,所以把平均分的份数教分母,把取的份数叫分子。

不就先有妈后有儿子吗?”话音刚落,教室里已经是掌声不断。由此及彼,教师马上想到了真假分数提到当前来上,继续引导学生:“那么在分数世界里有没有儿子比母亲大的?”从而形象地得出:“儿子”比“母亲”小的分数是真分数,“儿子”比“母亲”大或相等的分数是假分数。

这样灵活机动地处理教材,学生印象深刻,甚至终身难忘,比起冷却之后又另起炉灶地做法,效果要好得多。

[评析]上述案例中,我们不得不为这位教师“起死回生”的教育机智而喝彩!在教学中,我们随时会碰到类似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不少教师往往是来个“高挂免战牌”,这也就算“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