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小麦的功效与作用 如何鉴别真正的浮小麦

2019-06-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浮小麦,中药名.为禾本科小麦属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干燥轻浮瘪瘦的果实.全国产麦地区均有生产.具有益气,除热,止汗之功效.常用于骨蒸劳热,自汗盗汗,香脆感. [性状]性状鉴定:干瘪颖果呈长圆形,两端略尖.长约7mm,直径经2.6mm.表面黄白色,皱缩.有时尚带有未脱净的外稃志人稃.腹面有一深陷 的纵沟,顶端钝形,带有浅黄棕色柔毛,另一端成斜尖形,有脐.质硬而脆,易断,断面白色,四化建设性差.无臭,味淡.[br]以粒均匀.轻浮.无杂质为佳.[br]显微鉴别,颖果横切面:

浮小麦,中药名。为禾本科小麦属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干燥轻浮瘪瘦的果实。全国产麦地区均有生产。具有益气,除热,止汗之功效。常用于骨蒸劳热,自汗盗汗,香脆感。

【性状】性状鉴定:干瘪颖果呈长圆形,两端略尖。长约7mm,直径经2.6mm。表面黄白色,皱缩。有时尚带有未脱净的外稃志人稃。腹面有一深陷 的纵沟,顶端钝形,带有浅黄棕色柔毛,另一端成斜尖形,有脐。质硬而脆,易断,断面白色,四化建设性差。无臭,味淡。[br]以粒均匀、轻浮、无杂质为佳。[br]显微鉴别,颖果横切面:果皮与种皮愈合。果皮表皮细胞1列,壁较厚,平周壁尤甚;果皮中层细胞数列,壁较厚;横细胞1列,与果皮表皮及中层细胞垂直交错排列,有纹孔;有时在横细胞层下可见管细4胞。种皮棕黄色,细胞颓废皱缩,其内为珠心残余,细胞类方形,隐约可见层状纹理。内胚乳最外野为糊粉层,其余为富含淀粉粒的薄壁细胞。粉末特征:白色,有黄棕色果皮小片。淀粉粒为主扁平的圆形、椭圆形或圆三角状,直径30-40μm,侧面观呈双透镜状、贝壳状,宽11-19μm,两端稍尖或钝圆,脐点裂缝状;少复粒,由2-4或多分粒组成。横细胞成片,细长柱形,长28-232μm,直径6-21μm,壁念珠状增厚。果皮表皮细胞类长方形或长多角形,长64-220μm,直径16-42μm,壁念珠状增厚。果皮中层细胞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壁念珠状增厚。非腺毛单细胞,长40-950μm,直径10-30μm,壁厚5-10μm。

功效

除虚热,止汗。

主治

用于骨蒸劳热,自汗盗汗

浮小麦为禾本科植物小麦干瘪轻浮的颖果,也就是在淘洗小麦时浮在水面上的那部分。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以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弱,味淡,无异味者为佳。收获时,扬起其轻浮干瘪者,或以水淘之,浮起者为佳,晒干。生用,或炒用。

中医认为,浮小麦味甘性凉,可入心经,能止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浮小麦能“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人在炎热的夏季运动和吃饭时出汗是正常现象,而且可以通过出汗,达到调节体温、排除代谢废物的目的,但如果总是出虚汗则属病态,必须按汗病治疗。

浮小麦的功效与作用

(一)浮小麦应用

自汗,盗汗。

本品甘凉入心, 能益心气、敛心液;轻浮走表,能实腠理、 固皮毛、为养心敛液,固表止汗之佳品。凡自汗,盗汗者,均可应用。可单用炒焦研末,米汤调服。治气虚自汗者,可与黄芪、煅牡蛎、麻黄根等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方》);治阴虚盗汗者,可与五味子、麦冬、地骨皮等药同用。

骨蒸劳热。

本品甘凉并济,能益气阴,除虚热。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常与玄参、麦冬、生地、地骨皮等药同用。

【鉴别应用】

浮小麦与小麦,两者均能益气养心除热,然前者走表,除浮热止汗力强,故对骨蒸及其盗汗用之较多,后者益气养心,除烦止渴里胜,脏躁、心烦不安、消渴之证用之较多。

浮小麦与麻黄根,两者均能止汗,常配伍用于盗汗、自汗证,浮小麦益气除热而止汗,具有扶正驱邪之功,并行收敛,麻黄根只具有收敛之性,无扶正之力。

(二)浮小麦的功效

【性味】 甘咸,凉。

《纲目》:\"甘咸,寒,无毒。\"

《本草备要》:\"咸,凉。\"

【功能主治】 治骨蒸劳热,止自汗盗汗。

《本草蒙筌》:\"敛虚汗。\"

《纲目》:\"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

《现代实用中药》:\"补心,止烦,除热,敛汗,利小便。\"

副作用

化学成分:

普通小麦含淀粉53%—70%,蛋白质11%,糖类(蔗糖、葡萄糖、棉子糖、麦芽糖、蜜二糖)2%—7%,糊精2%—10%,脂肪约1.6%,粗纤维约2%;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allantoin)、精氨酸、淀粉酶、蛋白分解酶及微量维生素B、E。

化学鉴定:

薄层角谱:取本品细粉0.1g,加70%乙醇1ml,冷浸过夜,上清液作点样用。并以果糖、蔗糖、棉子糠溶液做对照溶液。分别点样于硅胶G-1%CMC薄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5)上层液展开,展距10cm,重复1次。喷以a-萘酚硫酸溶液,加热后果糖、蔗糖、棉子糖显蓝紫色。

用药禁忌

阴阳两虚所致的自汗盗汗者不宜用。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无汗而烦躁或虚脱汗出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