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下海”,商业化、娱乐化凸显,初心与带货难两全民间鉴宝到博物馆珍藏,文博节目“农村包围城市”模式多样混搭、戏剧化、明星化,文博节目要如何盘活?商业气息凸显、娱乐化加重,走向大众意味着丢失质感?结语
文丨沐渔
《上新了·故宫》播出,首期节目邓伦、周一围两位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便带观众探访了“乾隆的秘密花园”,这也是故宫中的未开发区域首次亮相。
近两年,随着文化类综艺在市场上风生水起,文博类节目也逐渐走出了文物鉴宝的一方舞台,来到各大博物馆,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但文博类节目在由高冷到流行的过程中,“初心”同样成了奢侈品。
民间鉴宝到博物馆珍藏,文博节目“农村包围城市”
文博类节目在国内的发展可谓是经历了“农村包围城市”,现在的文博类节目可以在曾经的民间鉴宝节目、考古纪录片中看到一些影子,如浙江卫视的《鉴宝》、中央电视台的《寻宝》《天下收藏》等节目都曾名噪一时,专家坐镇、电视台公信力背书、形形色色的民间收藏者将自己的藏品带到舞台上进行鉴定、估值。
而节目在普及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同时,也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伤害,真假专家鱼目混珠,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事情时有发生。在《天下收藏》中,主持人王刚手持一把紫金锤,一旦专家认定藏品为“赝品”,便会被紫金锤通通砸碎,如此简单粗暴地对待民间藏品,制造看点的同时也引发了重重质疑。
时至今日,民间鉴宝节目仍在许多二三线平台占有一席之地,如《华豫之门》《华山论鉴》《天下寻宝》《鉴宝·齐鲁行》等等,而在这类以民间藏品为背景的节目逐渐退出大众视野的同时,以博物馆为背景的主流文博探索节目开始走红。
《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脑洞大开博物馆》这类以不同视角、不同形式展现博物馆文物藏品的节目先后诞生,并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上新了·故宫》节目播出后,豆瓣网友给出了8.3的评分,这算得上是今年Q4综艺里的高分之作,但与此前的文博节目《我在故宫修文物》9.3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9.4分、第二季9.6分,《国家宝藏》9.0分等口碑之作相比,《上新了·故宫》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而在流量方面,这类聚焦博物馆文物的节目,正在不断尝试更加鲜活的表达。《我在故宫修文物》突破纪录片传播渠道,借助Z世代用户聚集的二次元社区B站走进年轻人视野,并在B站独特的弹幕文化发酵之下获得了二次创作、二次传播,揽下近400万的播放量;
《如果国宝会说话》则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各类传播的可能性,短视频碎片化传播、逗趣表情包、反鸡汤文案皆不在话下;《国家宝藏》则通过明星演绎小剧场的形式,让文物故事得到更直观的表达;《上新了·故宫》不再局限于流动明星嘉宾,直接邀请了邓伦、周一围担任常驻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
从民间藏品到博物馆藏品,文博类节目在步入正轨的同时,也在一步步突破自身限制。
模式多样混搭、戏剧化、明星化,文博节目要如何盘活?
相比以往单一的鉴赏舞台、考古纪录片,如今文博类节目的形式可谓花样百出,纪录片、真人秀、戏剧、竞赛、旅游、脱口秀,文博类节目不断突破原有节目类型的桎梏,进行模式的融合与创新,在节目形态、语态、内容、表现手法、技术运用上更加灵活多样。
《如果国宝会说话》一改往常纪录片冗长式的枯燥讲解,每集5分钟,以类短视频的全新视角认识和读懂中华文化;《国家宝藏》则打破之前文物类纪录片的传统模式,运用了综艺舞台和剧场演绎两种创作手法相融合的新方式,使用“纪录片+真人秀+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来演绎国宝的“前世”情缘,然后再搭配素人讲解国宝的“今生”故事;
而《脑洞大开博物馆》则依托河森堡的个人讲解特色,去往各地另类博物馆,以“脱口秀+旅游”的形式令人大开眼界;《赢在博物馆》则以益智竞赛的模式,由各地博物馆对当地15岁以下的青少年选手进行选拔、培训,通过主客场积分制开展对战竞赛,最终在国家博物馆决出冠军,采用了博物馆外拍与演播室录制相结合的形式,多种模式融合创新不断碰撞火花。
文博节目在模式多样混搭的同时,其叙事方式亦在不断演进,剧情化趋势凸显。其中《国家宝藏》以小剧场的形式再现文物“前世”情缘便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戏剧化元素在表演中得到落地、放大,其第一期中以一段跨时空的相逢,展现乾隆皇帝疯狂盖章题字的癖好,诙谐有趣。而《上新了·故宫》同样以探秘的形式配合情景再现展现故宫不为人知的一面。
除了以戏剧化增强故事性,文博类节目中的明星元素也在不断增加,并以此拉近节目与大众的距离。从《国家宝藏》中每期轮流邀请三位国宝守护人进行舞台演绎,到《上新了·故宫》由邓伦、周一围担任固定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明星在文博类节目中的存在意义不断加强。
节目内容通过剧情设置、明星加入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的同时,节目之外的营销也更加灵活多样,“故宫”已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建筑群,在网红式的包装下,“故宫”成了有血有肉有性格的热门红人。
商业气息凸显、娱乐化加重,走向大众意味着丢失质感?
文博类节目不仅仅是一档电视娱乐节目,其身上更承担了弘扬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文明的责任。因此,文博节目在通过综艺化的呈现方式,普及历史知识,让更多年轻人走近博物馆的同时,其人文价值同样不可丢失。
从开播的《上新了·故宫》来看,趣味性大大增加的同时,其人文性在商业化的包裹之下同样有所打折。节目赞助商选择了麦当劳,在故宫的背景下频繁穿插这样一个国外快餐品牌的广告,十分令人出戏。其实,近年来综艺节目在选择赞助商时只考虑“钱”不考虑节目气质是否与品牌契合的现象越来越常见,但作为一档聚焦故宫博物院展现传统文化的综艺而言难免令人唏嘘。
其次,每期节目由邓伦、周一围及飞行嘉宾跟随故宫专家进宫识宝,并联手知名设计师,设计一款引领热潮的文化创意衍生品,旨在让故宫文化被更多年轻人“带回家”。而从其实际情况来看,第一期设计的文化创意衍生品是与百雀羚合作的宫廷雀鸟缠枝美什件,定价¥1099,有网友表示这一腰间挂件设计无论是外形还是佩戴方式都与现代人的生活、审美格格不入,因此只能算得上是为品牌服务的联名定制款,与节目本身以及推广故宫文化的初衷都还相去甚远。
节目商业化本无可厚非,但商业性展现的太过却又不讨巧,对于文博类节目而言损失的不仅仅是广告的效益,更是节目的整体质感、用户的观赏体验。
而明星元素在文博类节目中的运用同样值得探讨,邀请艺人参与录制,虽是为了吸引粉丝关注,制作营销话题,然而明星仅仅是增添娱乐性,还是能为节目制作产生更多层次的加法?明星在节目中应如何发挥角色作用?这些问题都是节目制作应该反思的问题。
在许多小众文化节目里,都会邀请明星嘉宾与专业人士搭档,以达到既能保证专业性,又能帮助节目破圈的目的,而邀请的明星嘉宾并非只看流量、档期、片酬,同样不能忽视的是明星与该小众文化的联系。如《中国新说唱》明星导师吴亦凡、潘玮柏、邓紫棋的歌手身份;《这!就是灌篮》明星导师周杰伦、李易峰的篮球爱好者身份……
但如今文博类节目中出现的明星大多只停留在了增添节目娱乐性、话题性的层面,在节目中发挥的真实作用令人堪忧。《上新了·故宫》虽创造性的邀请了两位明星担任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但整期节目下来,两位明星只扮演了旁观者,其角色作用并没有在最终新品的开发中得到体现。
结语
文博节目作为文化综艺的一个子类目,在通过模式创新、戏剧化编排、明星加盟走向大众、走向年轻群体的同时,其自身的人文底蕴是绝对不能丢失的,一旦迷失在商业化、娱乐化的浪潮中,便再难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