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骏女杭州1978 1978年 我们为杭州绘蓝图

2017-05-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孙栋家夫妇正在回顾他们于1981年参与编制完成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图.记者 李忠 摄  "东西南北中,今天你选哪一个?""北,去勾庄吧,

孙栋家夫妇正在回顾他们于1981年参与编制完成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图。记者 李忠 摄  “东西南北中,今天你选哪一个?”“北,去勾庄吧,上段时间东西南方向都跑过了,这次我们走得再远一些。

”“没问题,等我查好公交线,立马出发。”这样听起来有些“别扭”的对话,经常会出现在80岁的孙栋家和79岁的王有智之间。从杭州市规划局退休后,这对夫妇保留着一个“怪毛病”:喜欢坐公交车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刚开发的新区到处溜达。

两人不图风景,也不图美食,只是在各色房子、街道、绿地附近转悠,看看业态布局,看看房屋结构,万一不小心迷了路,两人还挺高兴,哈哈大笑自己跟不上变化。之所以有这样的习惯,缘于他们曾经的职业,更缘于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特殊感情。

1974年,孙栋家夫妇第一次踏上杭州的土地,随后,参与了一项对杭州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协助编制杭州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并留在了这座城市,继续为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悉心服务。

杭州提早“储备”规划人才1978年3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各城市,包括新建城镇,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各地区具体条件,认真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近期规划和详细规划。

一时间,各地开始寻觅规划专家。而当时的杭州,早已提前开展人才“储备”工作。“杭州很早就到北京寻找人才。“文革”期间,我所在的中央城市设计院解散了,人员散落各地,当时,已经在四川工作8年的我们接到中央城建总局老领导的电话,说是杭州需要调入规划技术人员,我们十分高兴,而杭州方行动迅速,不到三个月就办妥调动手续。

”孙栋家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老伴王有智是天津大学建筑设计专业出身,“文革”之前,二人一直在中央城市设计院工作,参与过长春、北戴河、昆明、天津等城市的规划工作,不但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回忆起当初来杭州的经历,孙栋家说,杭州对城市规划的高度重视、有效的办事效率,是夫妇二人最终敲定要来的原因。

当年,像孙栋家夫妇这样到杭州的规划人才还有不少,1978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和杭州市委成立“杭州市城市规划建设领导小组”,从全国各地招揽了10多名规划技术骨干,加上本省的抽调人员,陆续形成一支60多人组成的规划队伍。

(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西湖很美 但城市布局“生病”了由于“文革”十年动乱,30多年前的杭州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积累的问题成堆。“运河边有家炼油厂,吴山上建了照相机厂,上下城区塞进大大小小的厂子。

以纺织、印染、机械为主要工艺的工厂带来废水、废气和噪音。”王有智记得,西湖边的风景虽然美丽,但是城市的各项布局显然“生病”了。而各种规划资料流失,地形图陈旧,也给编制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

“编制城市规划的主要基础资料就是城市的地形图,但当时仅有的50年代测绘旧地形图与现实情况相去甚远。比如地形图上反映,这个地块是农田,但事实上早已建成民居。”王有智说。就这样,60多人背着图板,带着皮尺,开始围绕杭州打转。

“我们分完工后,每天出去跑,在旧地形图上补绘各类建筑、道路、绿地以及河湖水系的变动情况。大早出门,快天黑了才回来,几乎没有休息日。”孙栋家笑着说,当年自行车要凭票购买,公交车线路也很少,最靠谱,也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11路”汽车——步行,一般3、5公里内的外业工作完全靠步行,只有到半山、留下,才有“特权”借局里的自行车。

1979年2月,杭州市成立了杭州规划局和杭州设计院,位于解放路与浣纱路口市设计院顶层的会议室,便是当时规划同志们的另一个“战场”。

“所有图纸都靠手绘,规划图纸很大,就把两张乒乓球台并在一起。三伏酷暑汗流浃背,得小心不让汗珠滴在图上;寒冬腊月时,画着画着手冻僵了,就摆几个木炭火盆取暖,但又小心不让烟灰弄脏图纸。

”孙栋家夫妇住在望江门附近,每天坐1路电车,有时晚上加班到深夜电车已停驶,就在画桌上凑合一夜。大家不觉得苦,还感到十分热闹。

找“内线”托人问 规划什么时候批下来呀?编制规划期间以及初稿完成之后,杭州陆续邀请各方专家,反复论证规划的内容。“国家城建总局工作组来调研过,杭州也召开多次专家论证会,这期间,许多泰斗级的人物为杭州出谋划策,如跟随苏联专家参与过第一次杭州城市规划编制的郑孝燮、当时的留英规划博士,后来中国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陈占祥、后来的两院院士周干峙等”。

在孙栋家的相册中,仔细保存着当时的照片。在一次次思想的激烈碰撞后,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的定位渐渐浮出水面。

1981年11月,杭州市将《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报浙江省人民政府转送国务院审批。“我们以前在北京工作,设计院里有许多老同事和领导,那段时间,就时不时托个‘内线’打听一下,杭州的规划有没有批下来呀?进展到哪一步了?”1983年5月16日,国务院发文批复浙江省政府:原则同意杭州市的城市总体规划。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非常高兴,现在回想起来,从1978年开始筹备至1980年上报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按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来看,工作效率还是很高的。

”光阴荏苒,孙栋家和老伴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两人说,从事城市规划工作50多年,编制过许多城市规划,但当年参加编制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至今难以忘怀。

相关链接: 30年规划之路1953年8月,第一批苏联专家来支援中国城市建设,其间协助杭州编制了解放后第一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确立了杭州为“风景休疗养为主的城市”,建设应以“风景兼以文教和轻工业为主要内容”。按照这份规划,杭州保护了西湖风景,扩大了西湖风景区的范围,公园绿地面积比解放前增加了20多倍。但这份规划过多地强调杭州为休疗养服务,忽视了对城市有机性和综合功能的培育。

“大跃进”时期至“文化大革命”时期,杭州开始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58年至1960年,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奋斗三五年”,把杭州建设成“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综合性的工业城市”。

这期间,杭州市城市规划工作遭到空前浩劫。城市用地布局被搞乱,西湖风景区景点和文物古迹被侵占,园林景色和自然风光受到严重破坏。直到1983年,杭州才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城市定位。

【旧闻一则】 国务院批准杭州城市总体规划国务院在关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指出,杭州市是省会所在地、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杭州市的建设和改造要严格按照批准的总体规划进行。

在实施规划中,要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今后在杭州市内,不再新建、扩建大、中型工业项目。确实需要建设的项目,要在杭州地区范围内结合小城镇的建设进行安排。长远的发展,可在上海经济区规划中统筹考虑,充分利用杭州地区的资源条件,促进经济区的发展。

杭州市应重点发展与风景旅游有关的服务业、食品工业以及对城市没有污染的产业和为人民生活服务的事业。要发挥手工艺和轻纺工业的优势。市区内现有工业的发展应以内涵为主。要加强生活设施配套,设立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和商业服务中心。

切实加强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严禁乱占乱建。凡不应占用重要风景点和名胜古迹的单位,都应限期迁出。今后任何单位都不准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新建、扩建与风景名胜无关的建筑物。

中央、省和市属机构以及军队系统更要模范地保护杭州的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对分散在市内的工厂,要结合工业的调整和技术改造,改善不合理的布局。特别要抓紧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加强环境保护监督。对污染严重而就地无法治理的企业,要有计划地逐步迁出。——杭州日报稿件摘要 198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