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济元山水画 山水画花鸟画 尽得自然天趣

2017-10-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著名画家晏济元.陈子庄.周抡园,长期在蜀中生活,在艺术生涯的高峰时段,尤其大量描绘了川中山水风物.他们笔下的青城峰峦.蜀山密林,以及动物.花

著名画家晏济元、陈子庄、周抡园,长期在蜀中生活,在艺术生涯的高峰时段,尤其大量描绘了川中山水风物。他们笔下的青城峰峦、蜀山密林,以及动物、花鸟等,不仅富有浓郁的四川情韵、生活气息,更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流、亲密对话,彰显得淋漓尽致。

晏济元 任我纵横写自然

画坛所谓“东张西毕”,源自两位天纵之才的艺术交往;所谓“二张一晏”,仅以内江椑木镇“两头是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的地缘,造就了中国画坛百年不衰之格局,深谙这一格局的道中之人会叹咏“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

我注意到,在四川20世纪的国画界,恰有两位生肖属牛的大家:生于1901年的晏济元,生于1913年的陈子庄。如果说陈子庄曾以“我有一颗牛心”而自况、自嘲,躲进“石壶”而睨世,那么晏济元则经历“‘死’过不下12次”的困厄磨难,却一直以“散人”的态度,成就他110岁的不二生涯。

这样的巧合恰恰构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序列——无论置身哪个时代,才华是千磨万击后的崛立和振翅,而一息尚存、创新不止的艺术精神,则是带他们步出迷宫的“阿里阿德涅之线”。

晏济元先生深谙石涛、八大及唐宋名家精髓,形成布局豪逸、笔墨灵动、用色明丽恬淡的特点,画面既闪现传统艺术的奇力,又勃发现实生活的鲜活。水墨梅枝举雪,典雅细润,工笔重彩灿然圆成,不火不俗。他的国画以山水、花鸟、仕女最负盛名。

花鸟中最精湛的当推工笔花鸟画,尤以荷花为最。他一生喜爱兰草之高洁,兰花是晏老一生最重要的创作素材,作品数量极众。人物画则多用铁线描,银钩铁画,造型端肃,超逸生动。他是集山水、人物、花鸟、篆刻、书法、诗词于一身的全才,早年与张大千同承师脉,又与于右任、郭沫若、何香凝、张善子等交情深厚,再与中央美院院长吴作人为人生知己。

他秉承中国文人书画传统,以深厚的学养、坚实的功底、创新的精神、洒脱超然的画风,独成一派。

晏济元先生这幅小品《兰草》,尺寸34cm×45cm,全然用墨,但浓淡之间,光与影卓然涌立,将兰花描写得神清骨俊,让人想起古代那些穿行于烟雨的隐者与侠客。图中墨兰,似在微风中俯仰与转身,撇叶秀柔颀长,翩翩风度,然其笔力内蕴,又使兰叶韧性内敛,如剑身吃力。兰花的态与势、情与意,既不失俊逸,又无传统小品里的荒野孤寂之意,颇合举重若轻的古典神韵。

晏老的山茶花和水仙更是画得精妙绝伦,简洁几笔,形神兼备,山茶欲燃,水仙清爽,颇能代表画家晚年怡然之境。这幅《水仙》尺寸为68cm×46cm,仙风道骨。他澄怀观道,其心依然倾情于现实。如同他对朋友的赠言:“人从桥上过,桥流水,水不流。”济元先生的画恰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曲。

中央美院教授薛永年指出,济元先生把书法用到画里,气脉贯穿,就是既有弦乐,靠线条来勾勒,又有大面积的敲锣打鼓,这点跟张大千先生不一样。他的人物画不多,但是比张大千更简洁。他的花鸟画,一种工笔,一种小写,工笔花鸟非常精湛,这个鸟类、花、竹都是学宋人,但是画树干都学元人,这跟张大千是共同的。花叶注意提炼,色彩精工,他把工笔的花鸟加以写意化。

晏济元先生曾言:“学是生命中的生命,人自有生命,莫不由学而能。”他主张“学古要敌古,创新要破新”:继承传统,打牢根基,另一方面要和古人“为敌”,超越前人。在自己的“百年画龄”里,济元先生“以古人为师,和古人为敌”的艺术心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

1943年在晏济元举办个人画展时,张大千在他的《瑶台濯玉》上题:“济元仿宋人布局为此而运笔清润,如王若水,陈仲仁辈所谓作家士气兼到也。”可谓的评,标举了济元先生工笔花鸟的神髓。

陈子庄 小品传尽川西风致

国画大师陈子庄一生极少出川,寻常的巴蜀风物,成为他傲然于国画领域的巴蜀风致。在波诡云谲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处境每况愈下,有人说,陈子庄之山水妙在小品,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于平凡小景,传尽巴山蜀水幽韵,独出心裁。恰如他自己所说:“都是从生活里找到的。”画幅虽小,境界阔达,真情满纸。这与时下画风只重尺寸巨大、而画中意蕴干枯截然相反。

陈子庄的小品是真正的天籁,一方水土、人文赋予的天然声音。著名文学评论家冯其庸说:“石壶的画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只要你稍微仔细看看,就会发现你面对着的是一位惊世骇俗、不同凡响、高出于自己时代的具有绝代才华的卓越画家。”

书画家陈滞冬认为,陈子庄长于小品画,其作品大多意境幽奇、笔墨淋漓、气息淡远,一派田园山林气象,如陶诗、如明人小品,轻风清气,荡漾于画幅上,其品格之高逸,并世无二,其诗心文意之恬淡静穆,使诸多名家相形见俗。陈子庄之画妙在于逸,脱俗而不出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气,而是充满川蜀生活情调,只不过,他所好在山林田园而已。

“文革”开始了,陈子庄贫病交加,甚至一度用医用棉签在废报纸上作画。那木尔·羊角先生保留至今的,就有老师在当时报纸上画的一幅花鸟。2009年我第一次见到这幅画时,大师那种一丝不苟的气息,沙子一般扑入我的眼睛。

这是一张1966年9月7日的《成都晚报》,在整版高唱“文攻武卫”的文字上,先生用淡墨覆盖了这一层咆哮,他在漫漶,他在稀释,他在开花。他把浓得化不开的局势一笔荡开,在脆弱的纸面吹气如梅,开始是墨梅,意犹未尽,他突然点染了几朵红梅,普天之下哪里有墨梅与红梅并蒂的技法呢?而那只与时代语境完全背离的鲜艳小鸟,斜睨着高天滚滚寒流急。

1968年年关将近,寒气冻得颜料发硬,宣纸上的陈子庄,一脸暮气。那木尔·羊角大年三十去老师家探望,屋中比巷子里还冷,家徒四壁,没有任何年货,暖瓶里没有热水。老师脸色不佳,依然提笔为羊角画了一幅黄色的牡丹图,权作贺礼。

羊角第二天大早带着礼品上门拜年,进门就呆住了,师母旧病复发,把家里所有副食品票全部撕碎,喋喋不休骂着陈子庄,诉说着“文心雕龙偷人”之类怪语,子庄师则在一旁静静作画。那个年代,副食品票就是一家人的命,撕了,碎了,一了百了。

陈子庄十分感慨:“我一早去了市场,今年公鸡涨价了,我买不起啊。我没有什么好招待你,画一只公鸡送你吧。”他一边画一边诙谐道:“你要记住哟,我这只公鸡,以后一定会卖大价钱,买活鸡的话,可以用卡车来装。”

置身内忧外患,陈子庄清贫乐道,这幅记录着特殊心境的公鸡图,后来被人“借”走,一去不回,但先生的风骨,至今让羊角一说起就潸然泪下。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子庄先生十几幅各式画鸡图。古代画家喜欢画鸡,谐意大吉,寓意吉祥。陈子庄的《双鸡图》双雄并峙,但并无打斗氛围,两只鸡颜色的不同处理,暗示了不同的种类,却能和平相处,这展示了他内心向往自然、和谐的天道观。

在这幅“一家亲”的作品里,陈子庄将笔、墨、水、色相融一体,以极简的笔墨勾画出真切的生活一景。上方略略几笔,对枯叶、藤架的描画,简略抽象,将整个画面的空间拓宽,画面有了纵深感,使雄鸡更加雄健威武。雄鸡迈步行走那一瞬间的神态,极具动感。陈子庄的画和齐白石一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带有乡土味,但在对动态的瞬间把握上,似乎更进了一步。

周抡园 蜀江水碧蜀山青

周抡园是首批中国美协会员,曾担任中国美协四川分会理事、成都美协顾问、成都画院顾问等。上世纪20年代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系,与李苦禅、王雪涛、刘开渠等为同窗好友。毕业后应蔡元培之聘,任教于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

抗战时入蜀,从事国画创作与教学,曾任教于四川南虹艺专、成都工艺美术学校等。周抡园是1949年以后率先表现现实主义题材、歌颂新时代的开拓者,是新国画的领军人物;他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集大成者,具有丰厚的传统学养,深厚的艺术功力和非凡的创作能力,尤其在山水绘画的色彩、构图与笔墨的发展中作出了杰出贡献,其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影响重大。

国家博物馆近年推出的《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系列》首批4位大师作品里,就有周先生。

周抡园终生从事美术教育,诚朴善良,淡泊名利,为中国画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画界精英。

周抡园先生的绘画早年深得古法,格多高妙;1949年后,他的艺术与时代同步发展,画风一变,不再拘于以往眼界及京派传统的范式。他深入铁路工地和四川林区写生,早于张仃、李可染、傅抱石等艺术家著名的“写生之旅”,其作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呈现了国画发展新面貌,创作了大批表现现实生活的新作品,力创国画新境界,为20世纪中后期的中国画转型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晚年周抡园在回归中国画传统的时代潮流中,得心应手,“积墨”“泼墨”相参,气象沉凝、气势磅礴。

李可染先生论其画:“把传统的绘画与现代生活有机地结合得很恰当,实在不容易!”李苦禅先生说:“他的绘画个性强烈、表现力非凡!”周抡园先生名震川中,享誉全国,是中国20世纪有极高艺术成就的重要画家。

周抡园多次深入四川林区、少数民族地区、秦岭等地写生。1956年,他在《川西原始森林》上题道:“各种树木之分布,因高低有一定之规律,其山脚一层是阔叶树,上一层是阔叶间针叶,再上是针叶树,再上是草,最上一层无生物是积雪之石山,遂在炎夏犹有部分未消。

”这幅尺寸为180cm×90cm的作品,展示气象万千的林区,气魄宏大、力道沉郁,给人雄浑丰厚、峻健深沉、苍莽老成的感受。从技法上看,用线方硬耿直,用墨则注重层层渲染,精微表达了对莽苍河山的深情。

画家将传统山水画功力融入现代题材创作中,深刻表现了中国大地的蓬勃气象,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不难看出他勇于尝试和探索新题材,为传统山水画的传承与变革提供了有益尝试。《川西原始森林》曾有买家出资300万元,周家人拒绝了,后来他们将《川西原始森林》等162幅原作捐赠给国家。

周先生绘制了多幅展示巴山蜀水的作品,峨眉山、青城山是他乐于表达的题材,他创作了《峨眉》《都江堰》《青城天然图画》《青城天下幽》等多幅山水佳作。1955年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展出了他的《青城天然图画》。

这幅作品取自然入画却比自然更美,周先生的皴法主要以“雨点皴”为主,或夹杂“短条子皴”,细腻宛如芭蕾之舞。他的用线特点是刚中带柔,皴中带染、带擦,这种技法运用是由巴山蜀水的特定风貌和文化神态决定的。几座庙宇成为视觉拐点,给人更上一重山之感。

周先生指出:“蜀江水碧,蜀山青。蜀山清秀深邃,加以天阴气湿,故山景多成黛色。青者当深于蓝色,所以用墨色当能显其青;山青水就秀,蜀山溪流多为高山融雪所成,更因林深草茂,所以多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