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庆祥高分子 韩庆祥:从完善“分配、保障、救助”入手促进公平正义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教授韩庆祥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
人民网北京8月23日电 (朱书缘)今天上午,就中宣部理论局通俗理论读物《理性看齐心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3》,人民网强国论坛邀请5位专家进行座谈,就该书开篇“公平正义怎么保障”这一话题与网民在线交流。
网友“忆清秋”提问:在一段时期里,由于片面的理解,运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念,在效率优先的导向下,一些人缺失人本理念,借效率公平的地位差异,把效率优先作为保护伞,把社会公平冷在一边,结果采取了一些不公平的手段来攫取财富,使财富积累过程中不公平的现象大量出现,想问一下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对此,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教授韩庆祥指出,从历史来看,从古至今,生产和分配这两个问题,在我们中国,生产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分配问题就不大容易解决。在中国的古代,唐朝、宋朝、元朝、明朝以及清朝,GDP在当时世界都是领先的。
清朝的GDP是当时英国的6倍,日本的9倍。中国的陶瓷、园艺、丝绸、茶叶、建筑,这些中国制造的产品,当时都是时髦的产品。十八世纪经历了一场中国热。既然如此,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社会还发生了无数次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打的旗帜都与均贫富有关,这就说明什么呢?就是生产和分配,生产问题相对容易解决了,分配问题不大容易解决。
落实到今天,如何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呢?我想是不是可以建立一种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这样一个分配的结构,这样的结构是基于公平正义的。初次分配主要在市场领域当中来进行。在这个分配当中,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效率。
初次分配怎么来解决效率?就必须体现两个公平:一个是机会公平,一个是分配公平。机会公平的实质是各尽其能;分配公平的实质是各得其所,得其应得。当我们的民众各尽其能了,得其应得了,各得其所了,既有创新能力、创新活力,心情比较舒畅,效率反而出来了。
第一次分配带来效率的同时,还能够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结果出现了较大的差距。能力大的,贡献大的,他拿的可能相对多;能力小的,贡献小的,拿的相对比较小,马太效应一形成以后,拿多的人越拿越多,拿少的人越拿越少,出现结果不公平。
我们进入第二次分配,第二次分配是在政治领域当中来进行。这个分配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在第二次分配中更应该体现公平正义,更应该强调公平。实际中央的政策已经体现这一点了,包括近平总书记很多很多讲话都体现这一点了,就是刚才我们这位教授讲的,就是通过税收来解决由于能力贡献大小拉开的差距,通过法治来解决以权谋私,通过整治规范秩序来解决垄断企业获得更多的垄断资源,这是第二次分配,主要在政府的政治领域当中进行。
还有第三次分配,要进入社会领域当中。而这个社会领域与公民有关,与社会组织有关,与慈善救助有关。在社会领域当中,公民有一种救助的社会心理,奉行人道的原则,社会组织要慈善。这三次分配,第一次分配强调的是分配制度,第二次强调是保障制度,第三次强调的是救助制度,从分配制度、保障制度、救助制度入手来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