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兰英的丈夫 院士风采的写照——读长篇报告文学《林兰英院士》

2017-08-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林兰英的名字,在故乡莆仙似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而且闻名国内外.要写好这样一位著名科学家.对我国制造原子弹有重大贡献的院士传记,展现她的风采,非有大手笔不可.我所说的大手笔,大概是指要有深邃的眼光.广阔的视野和高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幸好这任务落到莆田籍擅长写报告文学的作家郑国贤身上,他曾写过不少颇有影响的长篇报告文学.顾名思义,报告文学,作为"报告",必须有可靠的真实性(当然不排斥细节的虚构).所谓"文学",理所当然,要有较高的文学性.真实性和文学性,是报告文

林兰英的名字,在故乡莆仙似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而且闻名国内外。要写好这样一位著名科学家、对我国制造原子弹有重大贡献的院士传记,展现她的风采,非有大手笔不可。我所说的大手笔,大概是指要有深邃的眼光、广阔的视野和高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幸好这任务落到莆田籍擅长写报告文学的作家郑国贤身上,他曾写过不少颇有影响的长篇报告文学。

顾名思义,报告文学,作为“报告”,必须有可靠的真实性(当然不排斥细节的虚构)。所谓“文学”,理所当然,要有较高的文学性。真实性和文学性,是报告文学的双重属性。

以这个准则来衡量《林兰英院士》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可说是具备的。不难理解,这部作品的成败得失,关键在于能否生动真实地描绘、再现林兰英的形象。作者写出林兰英院士的人生历程,从童年到求学时期、就读于私立协和大学,留校任教、出国留学、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回国,在北京中科院搞研究,直到本世纪初叶的2003年逝世为止。围绕这人生的轨迹,表现出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她那科学的态度和爱国、爱乡、爱家的思想脉胳,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精神风貌。

林兰英出生在莆田一个名门世家,她称妈祖为“祖姑”,先祖南京御史林润,是明代嘉靖年间的风云人物。她小时住的这座“御史大夫第”,乃是皇帝所赏赐的府宅,积淀着莆仙文献名邦的文化底蕴。林兰英的祖父林竹庭,是一个殷实富裕的商人,开办了莆田最早的商业“东源”酱行。父亲林剑华,先在北京学理工,后到上海学文学,是个正直的人,可惜因历史问题,解放后难免经历一段坎坷的厄运,被判刑劳改,蹲监狱。林兰英的母亲周水仙,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严重。本书作者揭示:压抑的生长环境,摧毁了女性擅长的柔情似水性格,使她以一种近乎冷峻的人生态度踏上人生最初的路程。这种性格棱角分明,与她从事的科学事业十分合拍,她一生奉行一句这样的格言:“从失败中奋起,在挫折中前进。”

可见,生长在名门望族的林兰英,没有“小姐”的矫情、依赖、娇滴滴的品性,而是从小担负繁重的家务劳动。母亲作为农村妇女,虽然脑子里存着封建思想,“但她倔强、隐忍和精细性格遗传并言传身教于林兰英幼年的心灵之中”。

这位闽中小城的名门长女,童年所受的艰苦磨炼,甚至挨打受骂,造就而成莆田女性的显著特点:勤劳吃苦、大胆心细、聪明果断、生活俭朴,“凡是认准的事情,非坚持到底不可”的顽强个性特征。她小学念书的权利,就是“争”来的。

又靠她的勤奋和智慧,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林兰英以优异成绩考入协和大学,“它的地位堪与当时国内几个大省的著名学府相媲美”。她毕业后当助教、讲师,1948年8月出国。她离校之时,恰是我进校念中文系之日,未能拜见到她,真是遗憾万分。

书中所提到的林辰,也是我在协大时所熟悉的。那时我去报考协大,是出于家贫读师范学校未能毕业的父亲的旨意,他因辍学的切肤之痛,希望我将来能出国留学,而协和大学是外国人办的,有此契机。确实该校有许多外国教授,以英语授课。我只念了一年,福州解放后,并校,我考上厦门大学转学生。在这里穿插一段“题外话”。

作品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并没有把林兰英写成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读书的学究,而是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科学家。在莆仙家乡我这一辈、甚至上一辈,对林兰英的回国,就如作者郑国贤母亲所说的那样:“把父亲从监狱中放出来,并为咱们国家造出原子弹”,只把她的回国,单纯归于是为“救”父亲出狱。

释放林的父亲出狱,是当时省委领导人的指示,遵照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争取著名的科学家回国采取的举措。周恩来总理对到北京开会的省委书记叶飞说:“林兰英研究的半导体材料,我们国内还是个空白”,这正是国家的需要。

林兰英的爱国和爱乡、爱家的思想是一贯的,为父亲,无可厚非。本书作者写到,她在协和大学念书时,就对进步女生说过:“我觉得共产党的主张更有大家风度,是为民族为大多数人的前途着想,而不是为某一小集团的利益”。

就我所知,协和大学当时地下党组织活动活跃,拥有许多进步力量。林兰英在校正处于抗日时期,她倾向革命,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并不奇怪。

林兰英后出国留学,到迪金森学院,又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帮索菲尼亚公司成功拉出第一根硅单晶,也为祖国成功拉制出第一根硅单晶。在中科院贡献重大,甘为人梯,培养人才。她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怀着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望,放弃国外优越的科学试验条件和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毅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

作者在写林兰英回国前后的章节中,充分体现了这种爱国精神,并放在国外的时代背景中,凸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围绕林兰英所写她家庭的成员:祖父、父亲、母亲,和她的大弟林文豪、二弟林文杰,都是我所熟悉的,林文豪先生是地下党员,解放后为家乡各项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林文杰在厦大历史系执教,我在中文系任教,常有往来。作者所写的其他人物都很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