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猪蓝耳病症状 为你介绍其来源

2018-10-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病曾称为"神秘猪病"."新猪病"."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蓝耳病"."猪瘟疫"等,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 病毒的起源 Peter G.W. Plagemann 推测说,该病毒是由鼠的动脉炎病毒(乳酸脱氢酶增高病毒,lactate dehydrogenase-elevating virus)通过伤口感染了中欧的野猪(Wild boars )后产生的变异病

本病曾称为“神秘猪病”、“新猪病”、“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蓝耳病”、“猪瘟疫”等,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 病毒的起源

Peter G.W. Plagemann 推测说,该病毒是由鼠的动脉炎病毒(乳酸脱氢酶增高病毒,lactate dehydrogenase-elevating virus)通过伤口感染了中欧的野猪(Wild boars )后产生的变异病毒,这些野猪曾作为狩猎使用被引进美国,被引进的野猪就作为中间宿主将病毒传播至北卡罗来纳州,感染的时间大约发生在1912 年。这些病毒在这两大洲内独立变异和进化,大约经过七十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家猪和野猪的接触,病毒进入家猪(domestic pigs)群中,形成了后来的两大独立的蓝耳病病毒原型(即通常所说的蓝耳病病毒的两种基本的基因型):欧洲型和美洲型。欧洲和北美在1991-1994 年间从野猪体内检测到蓝耳病病毒的抗体也证实了这一点。

病原体

本病的病原又名莱利斯塔病毒(Lelysted virus)为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c)、动脉炎病毒属(Arterivirirus)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呈卵圆形,有囊膜,直径在40~60nm之间,表面有约5nm大小的突起。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25~30nm。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分子量约1.5×10?6。组长约15kb,不分节段的RNA,含有5'端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10个开放阅读框架(ORF1a、ORF2a、ORF1b、ORF2b、ORF3-7、ORF5a)编码病毒结构蛋白(GP2、GP3、GP4、GP5、M、N)和3'端UTR,其中ORF7编码核衣壳蛋白(N)、ORF5编码病毒的糖化囊膜蛋白(GP5(E))是最易发生变异的蛋白基因之一, 基因之间有部分重叠。无血凝活性,不凝集哺乳动物、禽类和人类红细胞。

环境抵抗力

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相对较弱,病毒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13~1.19g/mL,在蔗糖梯度中的浮密度为1.18~1.23g/mL。病毒的稳定性受pH和温度的影响比较大。pH6.0时稳定,在pH小于5或大于7的条件下,其感染力降低95%以上。在pH7.5的培养液中可于-20℃和-70℃长期保存。在4℃下仅存活一个月,37℃存活18h,56℃存活15min以内,干燥可很快使病毒失活。对有机溶剂十分敏感,经氯仿处理后,其感染性可下降99.99%。但在空气中可以保持3周左右的感染力,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

病毒的变异

变异是RNA 病毒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PRRSV基因组的变异是本病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基因组的序列差异分为两个型,即以ATCCVR-2332(VR株)毒株为代表的美洲型(简称B亚群)和以Lelystadvirus(LV株)为代表的欧洲型(简称A亚群)。毒株之间存在显著的抗原差异性,两者只有很少的交叉反应。A亚群:广泛的基因组变异,B亚群:较为保守。而且两个毒株的差异越大,两者之间不相容的程度就越高。我国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毒株均属美洲型,迄今还没有发现欧洲型毒株,同时我国的分离毒株也存在变异现象,现已发现有缺失变异毒株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