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作家蒋韵与笛安:你不必走我叫你走的路
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赵树理文学奖荣誉奖、新浪网优秀中篇小说奖等诸多奖项,在海外也颇具影响力。她与丈夫李锐是现代文坛有名的作家伉俪。
笛安,著名青春文学作家,年轻一代写作者中难得的“叫好又叫座”的代表人物。她在主流文学界获得的认可,与在市场上的优异表现同样耀眼。
母亲是孩子人生的初始导师,是“美丽”一词最初的实体,是伤心时第一个想起的温柔怀抱,是身后永远凝视着的视线。
孩子是母亲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幼苗,是“延续”自己生命的最完整的体现,是时刻能够发现惊喜的无限宝藏,是永远期望着的明天。
母与子的关系,要坦诚不要虚伪、要耐心不要敷衍、要尊重不要轻视、要理解不要自私。
就像蒋韵与笛安所谈论的:“你不用走我走过的路”。
时尚芭莎邀请蒋韵笛安、兰堂花兰玉等四对母女探讨母子之间那些事
坚守文学创作、笔耕不缀的三十余年里,作为一名创作者,蒋韵从不曾忘却自己的初心。与女儿同行,这条路似乎更为意义非凡。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蒋韵不可避免地拥有一个特殊的青春期。读完初一就走向社会,因为所处时代及家庭出身的关系,没有机会参军也读不了大学,只能去做码砖坯这样的重体力活。
直到文革结束以后,她才获得了宝贵的高考机会,考进了太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虽然不是著名学府,但那个时代的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个神奇的地方。
“同学藏龙卧虎,非常好的老师,校园的氛围……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经历过,所以更懂得,蒋韵一直认为生活对她是厚待的。
“我对自己的人生并没有不满,生活本来对我是有回报的。我就算有遗憾,也不希望女儿替我来偿还,她不用替我完成什么愿望。所以,只希望她从小就健康快乐,善良有作为,但不一定要走父母让孩子走的路。”
开明的父母往往都标榜要和孩子成为最好的朋友,蒋韵对这件事却认识得很清楚:
“年轻时,我说希望是你的朋友,后来我知道,父母和儿女不可能成为朋友。孩子给你留了面子,她骨子里最好的朋友,肯定不是你。”
笛安 白色连衣裙C/Meo collection 耳环、戒指/Chaumet 高跟鞋/Stuart Weitzman
蒋韵 浅粉色针织罩衫/Judy Hua 肉桂色针织衫/Vvnk Jane Plus 水粉丝长裤/Keepsake 戒指/Chaumet 高跟鞋/Stuart Weitzman
在“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盛行的时代里开始创作的蒋韵,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主题风格。
“一代人的血泪和青春,滋养了我们这些作家,但不能说,我们那样的青春就值得过。”
笛安小时候读蒋韵的《红殇》,对故事情节印象深刻:两个国民党军官的太太,都喜欢《红楼梦》,曾经是情比金坚的闺密,却在历史风雨中走上了不同的路。
在成为同行后,笛安的评价视角变得不同:
“蒋韵能写生活里零七八碎的事情:一个人在吃饭,主菜是什么,配菜是什么,倒了一杯什么样的酒;去乡下演出,这地方盛产什么,写得有滋有味的。她对生活是比我有兴趣的人。”
蒋韵同意女儿的意见:
“我看她的小说,有会心的地方,处理得真好,我达不到。我们很少有重合的地方,我的《隐密盛开》,很多年轻人喜欢,但她不喜欢,她说她不会这样处理情节。”
从笛安开始写作时起,蒋韵更多的是以同行的身份和她交流,也从她那里获得灵感。蒋韵和丈夫李锐手边正在进行的项目是以《白蛇传》为母题的《人间》。
“很重要的一个节点,建议是笛安提的,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她说:‘你们想过没有,许仕林的身份才是最有意思的,传统里他一直被当成完全的人的身份,但其实他是蛇和人的后代,这个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
笛安上学的时候偏文强、数理化不好,在中学压力很大。
蒋韵并没有勉强女儿去补强理科。
“我一直这样鼓励她:忍一忍,读了大学,学自己喜欢的专业,你会感觉天宽地阔,你一定是个有作为的人。”
女儿20岁的时候开始写小说,蒋韵生怕自己的感觉有偏差,特地把小说交给了平时负责夫妻俩稿件的责任编辑,并且隐埋了作者的身份,只告诉他这是最近看到的一个年轻人的作品,让他来做评价。
编辑很快做出了判断,推荐它上《收获》杂志。
“她有一篇叫《莉莉》的小说,最初我并不是很喜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改变看法。母狮子对小狮子说,不能吃的东西,就要敬畏它。这种文字中透露的东西,让我震惊。”
母女俩从没有因为生活中的事情有过什么激烈的对话,反而是作为同行、因为小说有过这样的争论,最近的一次是关于《景恒街》:
“在我的创作中,母亲的身份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她有了女儿之后,在写作中圆润了好多,我觉得这不一定是好事。”蒋韵的评论结语非常有喜感:“我没想到,她是这样一个人!”
孩子的成长,永远出乎家长的意料。
是偶然成就,也是水到渠成,从小并没有立志成为作家的笛安,却在写作上取得了多纬度的优异成绩。
在巴黎索邦大学读了一年书的笛安,带着她的第一篇小说《姐姐的丛林》回家过假期。那时候U盘还没有普及,小说是存在一张软盘里带回来的。
“那是要过20岁生日的时候,我觉得写这篇小说,是我做的一件稍微特别的事情,想要跟妈妈分享一下。”
母亲蒋韵清楚地记得自己看到这篇小说的第一感受是惊多过于喜。
在去法国读书之前,父母眼中的笛安,并没有显露写作的天分,母亲回忆她中学时候的情形,印象是“作文写得还可以”。
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母亲也并没有考虑过写作这个方向,她对女儿的期望是走学术道路,做文学研究者。
然而,生活是不容易的,在这样一篇处女作里,蒋韵看到了瞬间长大的笛安,也明白了她的选择。
《姐姐的丛林》后来发表在《收获》杂志,对于初出茅庐的年轻写作者来说,这个起点不能再完美了。
笛安 水粉丝上衣、长裤/Keepsake
蒋韵 粉红色衬衫、腰带/Maxmara Weekend 项链/Chaumet
2009年,26岁的笛安已经写出了《芙蓉如面柳如眉》《西决》等既获得主流文学杂志认可、又在市场上创下销售奇迹的长篇作品;这一年也称得上学业有成,很多人都知道笛安获得了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科硕士学位,但很少有人知道,她连博士都已开好了头。
但读了半年后,笛安决定回国。在写作和学术研究之间,她选择了前者。
蒋韵说,这是她至今还觉得遗憾的一件事情,但笛安有自己的理由。
“妈妈是希望我读完博士,做学术研究,这是一条非常理想的道路。而且她认为我很聪明,只要我想,有什么读不下来的。我说,我真没有你想的这么聪明,在欧洲读社科学博士真的是大工程,它需要在学术领域有天分、有悟性、坚忍且有高度纪律性。我不怕吃苦,可以读到毕业,但学术上能不能有建树,我自己知道。”
而对于自己在写作上的未来,笛安同样有预感。在太原五中读书的时候,学校狠抓理科,对文科生相对管束较少,所以她有大量的时间看闲书。
陪着外公每周逛书店的福利是,只要她挑的书,外公都买单。不受任何人引导和影响,笛安选书的自由度极大。
后来,她发现了一件奇妙的事情:她当年选中的那些“小众”作家的作品,在这十几年中都渐为大众所知,成为文青的必读书目。
有大量的读书、极强的记忆力以及异国独立生活的催化,在25岁之前,笛安说,她有一支魔笔。
“写作如此容易,有一个大概的点子就能坐下来写,脑海里就会有画面。”
天赋的发挥有个限额,到了写《西决》的时候,笛安感觉到了艰难。从惊艳崛起到持续创作的路上,总有瓶颈要突破。
“那时候,我的感觉就是,天分拍我的头,对我说,乖,接下来的路你要自己走了。”
《西决》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也被认为是笛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而她本人对此其实有一点好奇:
为什么所有人都觉得这本好?
母亲蒋韵对于《西决》的评价是:
“非常深的人生体验,为什么一个年轻的女孩能够穿透常识,写出这么残酷的真相,让你觉得有点毛骨悚然。”
龙城三部曲《西决》《东霓》《南音》完成后,笛安开始创作《南方有令秧》,这部作品被评为“2014年度新浪中国好书榜”年度最具人气图书,同时获得了第三届“人民文学新人奖”长篇小说奖。
写作渐入佳境,生活也走入新的阶段,两者相辅相成。
2018年,《景桓街》出版,获得年度“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在这部转型之作中,笛安自己特别满意的地方,恰恰是母亲觉得过于戏剧化的地方。
“我一整本铺垫下来,就是为了最后让她从八楼阳台上翻过去,那是整个青春唯一留下的不管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