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约车新政】杭州网约车新政细则以及互联网思维解析
【杭州网约车新政】杭州网约车新政细则以及互联网思维解析
不久前杭州发布网约车管理细则征求意见稿,虽在北上广深后,相比于北上广深方案的管控与计划思维,杭州方案较多体现出了市场化原则和顾客需求取向。
北上广深网约车新政所规定的项目大致相同,其中对目前网约车格局冲击最大的是司机户籍及车轴距或排量的要求。相比之下,杭州新规显得“温情”。首先,杭州网约车司机并非必须具备杭州户籍,在本市取得《浙江省居住证》6个月以上即可成为网约车司机,而《浙江省居住证》的办理相对简单容易。其次,在车轴距和排量方面,杭州要求燃油车轴距达到2700毫米以上或车辆购置的计税价格在12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轴距达到2600毫米以上或综合工况续航里程达到250千米以上。此外,如顺风车每天最多搭载四次也比部分城市的每天两次高出一倍。
在点赞杭州新规的同时,值得讨论的是公共政策的公平性与均衡性。在制定公共政策时,任何一种资格限制都可能导致数以万计的人失去生计;网约车是否本地牌照、轴距、排量、价格等,每一条都可能把许多人挡在门外。因此,做出每一条限制,都必须予以充分论证,除了法律的刚性约束(保障公民的劳动就业权、不得实行歧视等),还要符合均衡原则、比例原则。如此而观,杭州新规的“温情”,是可以作为一个好的公共政策来加以讨论的。在杭州,外地人可以开网约车,真正显出了这座正有待成为一线城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南财
降低准入门槛,是对制定网约车新政的一个要求。与此同样重要或者更为重要的是加强监管。我们不能理想主义甚至浪漫主义地看待网约车,作为市场主体,必须予以监管,这是市场经济的题中之义。但是,这类监管,只能是为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市场有序运行而开展。而且,在“互联网+”时代,市场需要加强监管的同时,监管也需要以互联网思维开展,“互联网+监管”与“监管+互联网”之间需要走向融合。少一些管控,多一些监管,才是今日实行网约车新政的根本原则。
此外,杭州新规还旨在创新监管方式进而实现有效监管。其中包括将网约车企业数据接入交通部门监管平台,全面掌握企业运营情况;通过定期对网约车平台的经营情况、服务质量、价格水平、投诉处理等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监督和选择。这些细化规定,意义重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今天还罗列不全网约车需要监管的全部领域,但是这种追求从管车管人转向管平台、管数据、管信用的做法,无疑是互联网思维的体现。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叶公特别喜欢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叶公见了,“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在今天,创新已然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新鲜词和新鲜物。可是,创新常常是破坏性甚至是颠覆性的,显像管技术曾经风靡一时,后来却被液晶技术取代;胶卷相机曾红遍世界,现在市场却被数码相机侵占。网约车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出租车管理体制,对于它,固守旧体制或者以旧体制思维来负隅顽抗,从苛刻限人限车,到反对市场化定价,甚至要求网约车张贴专用标志、取消浮动价格、限定载客区域等,这些旨在将网约车出租车化的努力或将摧毁这一新业态,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叶公好龙的现代版本。
作者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南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