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模王嘉琦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文化地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嘉琦访谈录(上篇)
前十年的房地产黄金发展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造就了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都承袭着“快速滚动开发”的传统模式。然而,随着“文化强国”、“美丽中国”、“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提出和经济转型与宏观调控的驱动,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房地产业悄然发生,文化地产的概念被推到前台。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房地产研究会文化地产委员会王嘉琦副主任兼秘书长。
房地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记者:王秘书长,房地产企业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处于阶段性的下行期,尽管雾里看花的心绪依然,但开发商们越来越笃信一件事,就是之前粗放型的房地产业态模式已难于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但如何转型仍然是一些开发商心中不解的困惑。请您谈谈对房地产转型的理解和成立文化地产委员会的意义。
王嘉琦秘书长:中国房地产业现状正像您所说的,正在由以前的粗放型开发转型升级为新型跨界业态开发和常态运营模式。以前文化被作为地产营销的噱头,没有真正实现人居文化、品质空间的交融模式。正是基于此,注重新型文化地产的开发模式,并进行政策研究、标准制定、模式设计、架构优化、业态创新、持续运营和产业化平台经济是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出路。
中国房地产未来发展的各种待解问题,如文化传承化、民族和谐化、居住生态化、智慧家居化、医疗社区化等有机交互链接,让人们在钢筋水泥之外,感受中国地产的人文精神。这些重大课题均需全面的考调、系统的论证、科学的研究,需要一个具有创新意识、跨界思维、行业引领、践行能力、市场服务的综合专业机构开展工作,这就是中国房地产研究会文化地产委员会设立的背景。
记者:请问王秘书长,文化地产委员会将如何推动文化地产使房地产业态转型升级?
王嘉琦秘书长:文化地产委员会作为房地产业的专业研究机构,为政府提供房地产政策研究建议,以专业平台为处于转型中的房地产企业搭建一个可以选择并可操作的多元化业态发展思路,以顶层设计创新优化,以文化内涵为核心,以产业交互为纽带,以定制规划为特色,通过资源整合、项目金融配置、业态跨界联动,为会员企业项目打造成真正的中国特色的文化地产新型模式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
记者:文化地产委员会的成立想必有一个孕育过程吧?
王嘉琦秘书长:是啊,五年前就开始摸索筹备设立文化地产委员会这个机构,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鞭策下,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将中国经典文化、特色文化、创意文化植入城镇化和房地产项目健康发展机制,创新文化地产业态模式,探索中国房地产文化地产产业化路径,经中国房地产研究会理事会议决定成立文化地产委员会,这标志着中国房地产业在创新转型进程中的出现了创新机构化推进,有着深远的意义。
记者:请您解读一下文化地产的定义。
王嘉琦秘书长:文化地产是以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提升国家软实力为目标,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构建以文化为精神内涵的房地产核心价值体系,立足企业转型升级,形成文化产业与房地产业跨界组合,促进产业共生融合,同时提升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并进入常态化运营的新型产业模式。
委员会学术专家智库通过对产业结构的研究,让房地产业和文化产业“联姻”,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转型之策,引领会员企业将可传承、可欣赏、可定制、可体验、可感触、可持续的新型交互开发业态,打造开发建设中国文化地产的全新产业结构模式。
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地产
记者:如何用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地产呢?
王嘉琦秘书长:其实,软实力的建构常常体现在细节中。在麦当劳里,小小的汉堡与炸鸡腿便凝聚了美国的文化与价值观;一个欧式的装修风格,不自觉地就将欧洲的文化和特色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有智慧,为何要不断地引入别人的地产文化体系?为何不能打造中国特色的文化地产? 文化是复杂而多元的,但真正将其植入地产,成为感受得到的、浸润内心的地产文化并不容易,需要业态中嵌入更多的文化体系、文化特色、文化情怀、审美体验、人文关怀的综合文化软实力,产生可持续增值的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复合效益,才能成为中国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业态开发建设模式。
为新型城镇化提供落地方案
记者:秘书长,您能否给我们描绘一下文化地产委员会研究的国际文化交融新型业态模式。
王嘉琦秘书长:好,我们来谈一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区”模式。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小镇,汇聚了全世界很多地区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无论在东欧版块、北美版块,还是非洲版块,你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感受各国极具风情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民族饮食、非遗艺术、非遗商品。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参与小镇举办的各种文化节、博览会、交易会、论坛互动,让你不出国门就感受绝对的异域风情。各种文化和非遗产品在小镇产生常态化的展示、交流、交易活动。这就是正在研究规划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区”模式。
之前,有些地方搞主题公园、世界之窗,只有单一旅游元素,全国一窝蜂紧跟,导致泛滥成灾,耗资巨大,最终却经营惨淡。究其原因就是同质化严重,缺少差异化的特色,缺乏内涵和可持续运行模式。我们要搞的文化地产,就是以内在文化软实力和科学的业态交互运行模式所带来的常态吸引力。
记者:城市商业综合体如何升级为2.0版?
王嘉琦秘书长:首先谈一下“城市新型文化聚集体”模式。在北京,什么样的消费地点受欢迎?大悦城。为什么?体量大、产品丰富、功能齐全、尽显独特。大悦城是西单商圈唯一的Shopping Mall,一度成为北京商业地产的最大亮点,每一层都主打一个概念,比如,趣味、 炫目、优雅、性感、潮流、童真、美食、休闲、院线……并由这些概念为年轻消费群体构筑了商业体验空间。
但未来传统的商业地产已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城市文化聚集体出现的新型商业形态,将成为未来城市文化地产的典型之作。
文化所展现的形态不能千篇一律,如果仅仅是文化的简单罗列,不仅消解了文化应有的感染力、影响力,而且还不能形成动态的运行系统,无法产生持续的影响力。城市文化聚集体应该体现文化的丰富和特色,以“三个特色剧场”为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可以打造为城市剧场新型形态。
首先提到“定制剧场”,在欧洲这样的定制剧场很流行。每天晚上只上演一个经典剧目,三个月更换一次剧目。在国内定制剧院的业态还没有出现。天鹅湖、百老汇舞台剧、莫扎特交响曲、非洲肚皮舞,傣族歌舞、苗寨风情、纳西之夜、少林功夫、京剧……都可以作为定制的素材,但必须“经典”,因为只有经典才有震撼,让大家感受的就是这份不同异域文化的经典。
定制剧场的效益是可以预期的,中国是旅游大国,一旦形成品牌,将会成为旅游团的特色观光项目,并会逐渐发展成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亮点。
由张艺谋、王潮歌打造的“印象系列实景剧场”,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和地方独特资源优势,但实景演出受天气和季节影响巨大,完完全全“望天收”,且只能到演出景地观看,费用、时间成本高,在城市新型文化聚集体中完全可以利用超大的舞台、超大的屏幕,部分实景加3D技术模拟自然场景,用电影技术与剧场效果结合,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场景纵深层次,逼真效果,那将是非常震撼的效果。
比如,舞台上有真的牛羊在吃草,有牧童吹笛子,演绎各民族文化史诗…… 但蓝天、阳光都是3D技术,这比起去外地观看实景演出,消费、时间会节省很多,这就是在大中型城市中将要出现的城市新型文化聚集体中嵌入的“城市版印象剧场”。
还有“超裸眼4D剧场”,就是不用带4D眼镜,观看展现演绎的空间立体影像,这种原为好莱坞最先进的视觉艺术,我们国家已在进行自行开发,城市新型文化聚集体里可嵌入这个版块,这就是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产物,打造全新高科技文化娱乐消费模式。
城市新型文化聚集体内还有定期的特色民族文化节、艺术展示活动、国际交流博览等文化形式,形成常态文化聚焦效应。同时亦形成文化旅游亮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