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未来》感情戏匪夷所思 却捕捉到一种微妙的“异乡人”心态

2018-12-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题材上,<路过未来>延续了导演李睿珺对普通人甚至边缘人的关注,这也注定了它的现实.沉闷和难以避免的不讨喜.虽然这一次,李睿珺的目光从<老驴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中的农村转向了当代中国的沿海大都市深圳,但主人公身上依旧保留着深刻的"故土"烙印.影片中两个主人公耀婷和新民的籍贯都是甘肃.尽管耀婷自小在深圳长大,但没有当地户口又买不起房子的她从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圳人.象征着希望与财富的"远方"

在题材上,《路过未来》延续了导演李睿珺对普通人甚至边缘人的关注,这也注定了它的现实、沉闷和难以避免的不讨喜。虽然这一次,李睿珺的目光从《老驴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中的农村转向了当代中国的沿海大都市深圳,但主人公身上依旧保留着深刻的“故土”烙印。影片中两个主人公耀婷和新民的籍贯都是甘肃。尽管耀婷自小在深圳长大,但没有当地户口又买不起房子的她从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圳人。象征着希望与财富的“远方”难以企及,与此同时,耀婷与自己在外打工多年的父母还面临着一个问题:回不去的故乡。离家太久,耀婷的父母因为土地流转政策的改变失去了农民赖以为生的土地,干起农活来也远不及乡亲们那么顺手,父亲还因为生疏大意不慎被镰刀割伤。

如果说父母与这片天地还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耀婷与妹妹除了身份证上的一行文字,可以说已经与这个小山村毫无关联,就连亲戚们都用“风不吹日不晒”的“南方人”来定义本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耀婷姐妹俩。听不懂的方言,混乱的亲戚关系都让这归来的一家人感到无所适从——城市从未真正接纳他们,身后的故乡又变成了名存实亡的冰冷字眼,夹在当中难以安身的耀婷一家其实是无数人真实经历的缩影。再加上影片中运用的大量长镜头与固定机位的中景,《路过未来》的视角带着一种冷眼旁观般的客观,很多时候甚至会让观众产生在看纪录片的错觉,这让电影的观感变得更加真实的同时,也弥漫着由此而来的无力与伤感。高昂的房价、排不上的专家号、渐渐年迈体弱的父母、无处不在的金钱刺激和诱惑、通过社交网络建立的友谊、先拿命换钱后拿钱换命的无奈……耀婷和新民面对的每一个难题,都是无数背井离乡“漂”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每天在不期而遇的。

在对城市与农村的处理上,导演李睿珺虽然并未给出清楚的态度,但骨子里流淌的对于故土、家的深厚情结在整部影片中依旧不难察觉,这与《老驴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情感走向是一脉相承的。在现代化的大浪冲击下,城市代表着的工业文明在日益侵吞农村所代表的农耕文明的领地,人们对于后者的眷恋和不舍,在难以抗拒的文明演进的滚滚车轮下,往往有着一种别样的悲壮和深情。比起故事发生在农村的《老驴头》等三部电影,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切换的《路过未来》显然更加深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们感到的茫然和焦虑。异乡人究竟该去往何处?影片的最后,身患重病的耀婷还是选择了回到故乡甘肃。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口岸,是无数人心中对于“未来”两个字的定义,但挣扎了这么久,耀婷和新民也始终只是“路过”的旅客。

《路过未来》的画面也在沉默地讲述着导演的选择。镜头中的甘肃老家固然遥远甚至落后,但它的色调始终是温暖厚重的,是那样的单纯天然,而反观繁华的深圳,这里的色调几乎永远都是带着阴冷潮湿的蓝绿。影片中有这样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当患病的耀婷来到新民家中时,她从装有防护网、如同囚笼一般的窗子向外望去,随着镜头的拉伸和推移,我们看到的是阴霾天空下高楼大厦耸立接踵的深圳。区别于景色单调的甘肃老家,镜头中的深圳景深大大增加了,我们不禁会想,在这片被钢筋水泥分割为无数空间的土地上,还会有多少人像耀婷和她的朋友一样的无助又困惑。“这里没有冬天,就得一直干活儿”,新民曾在建筑工地的高楼上望着不远处更加霓虹闪烁的香港对耀婷这样感慨。繁华近在眼前,但对于耀婷、新民以及更多的异乡人来说,他们所要面对的,仍旧是日复一日的眼前的苟且。

《路过未来》十分成功的一点在于,它捕捉到了一种微妙的“异乡人”的心态,夹在城市和故土之间的两面为难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在面对的窘境,这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但同时需要承认的是,这部作品还有一些需要精细打磨的地方。比如作为一个普通打工妹的耀婷竟然有财力去负担深圳高昂的首付和房贷,相识不久的新民与耀婷的爱情一下子便足以共面生死,在许多观众看来,两人感情发展的速度有些匪夷所思。这部意在反映现实的电影,看着看着,却总是有那么一两个地方让人觉得与事实不符,在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上,《路过未来》其实并没有把握好一个适当的度。总而言之,《路过未来》的立意很好,但也难免会让人觉得粗糙,如果在剧情的掌握上再多下一些功夫,相信这部电影的表现会比现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