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组图)

2017-08-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扩大,先后迁至柳树店和刘万家沟,收治从抗日前线运来的八路军伤病员越来越多,靠不断提高的医疗技术水平,使部分伤病员迅速伤愈重返抗日前线.同时医院也接待当地患者的求诊.医院还为陕甘宁边区的军政干部检查身体和治疗.***副***因从马上跌下来造成右肘关节骨折,在医院进行了检查,由爱德华.鲁之俊.王抗博参加会诊,给予治疗.另外如***.***.***.***.王稼祥.陈赓.张鼎丞.傅钟等都曾接受检查和治疗.医院经常组织医护人员深入农村和部队,防治伤病.徐根竹同志带领防疫队到槐树庄一带调查总结"吐黄水病&

扩大,先后迁至柳树店和刘万家沟,收治从抗日前线运来的八路军伤病员越来越多,靠不断提高的医疗技术水平,使部分伤病员迅速伤愈重返抗日前线。同时医院也接待当地患者的求诊。医院还为陕甘宁边区的军政干部检查身体和治疗。

***副***因从马上跌下来造成右肘关节骨折,在医院进行了检查,由爱德华、鲁之俊、王抗博参加会诊,给予治疗。另外如***、***、***、***、王稼祥、陈赓、张鼎丞、傅钟等都曾接受检查和治疗。

医院经常组织医护人员深入农村和部队,防治伤病。徐根竹同志带领防疫队到槐树庄一带调查总结“吐黄水病”的经验,向群众宣传防治办法。肖志功同志带防疫队到清泉沟进行斑疹伤寒、回归热等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涂通今等同志赴甘泉一带为部队战士扑灭疥疮和脓疮疹等病。靳来川、肖志功、谭壮等带领医疗队,分赴爷台山、关中、马栏,为军民治伤防病,并调查研究地方“大骨节病”的防治。一位国际友人参观医院后说:“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并不是现代建筑,也没有精密仪器,许多病人住在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挖出来的窑洞里,窑洞一层一层的,一到晚上,每个窑洞透出煤油灯的灯光,在远处看过去,就像一座小型的摩天楼。

伤病员由医护人员或农民用担架抬着,从不平坦的小路上攀高进入拱形的刷着白灰的窑洞病房。

可医院却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进步。”
毛***非常关心医院工作,常来医院看望和慰问伤病干部和战士。
1940年11月20日,在医院召开的纪念白求恩逝世一周年大会上,毛***说:革命需要枪杆子,可是光有枪杆子不行,还要有各种各样为拿枪杆子的人服务的人,部队需要医生,需要大量的医生。

他抚摸着讲桌上的白求恩像说:“你们要向他学习。”他接着说:“你们要向白求恩大夫那样,全心全意地为伤病员服务。他为了‘救死扶伤’克服了各种困难,不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毛***还到内外科病房慰问伤病员,当他了解到伤病员伙食不好时,当即对供给部门的同志说:“这些伤病员同志打仗很勇敢,现在他们受伤了,得病了,我们自己紧张一点,困难一点,也要让他们尽量吃好、住好,要积极想办法,为他们治疗伤病,使他们早日恢复健康。


1944年,毛***到医院看望王稼祥等同志,并慰问了伤病员。

接着对500多名工作人员作了重要讲话,毛***说:“你们这个医院在延安是有点名气的,有几位大夫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许多由前方和后方送来的伤病员,在你们这个医院经过治疗都治好了,又能继续为革命工作了。你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1941年和1942年,毛***都曾为护士工作亲笔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尊重护士、爱护护士”。1945年,医院想为护士学校第三期毕业学员配发胸章,请毛***题词,很快得到毛***写的四个字:“治病救人”。这些题词,不但形象地说明了护士工作的重要意义,更体现了毛***对白衣战士的关怀和信任。


***副***也非常关心医院工作,有时从重庆回延安开会,还询问医院住院伤病员和边区发生传染病的情况,并嘱医院开一张急需特殊药品器材的单子,以便设法取得外面的援助或采购运回。
许多国际友好人士为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尽艰辛来到延安参加医疗卫生工作。

美国的马海德,加拿大的白求恩,印度的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德国的米勒,朝鲜的方禹镛等,他们对医院的医疗工作和技术提高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内外慈善团体如中国红十字会也派来医疗队。

特别是宋庆龄,时时牵挂着抗日根据地的伤病员,她领导的香港保卫同盟,想方设法发动各界爱国华侨筹集资金,购买药材器械等各种物资,并争取到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将军派出飞机,将X光机、救护车等物资器材运往延安。

当时在医院住院的陈赓将军、傅涯同志及全体伤病员一起联名写了感谢信,称赞宋庆龄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和对医院给予的极其珍贵的关怀与援助。
医院为解决药材和设备紧缺的问题,还采取自行采集当地中草药,制成片、膏、酊、丸、散剂。

并运用中医针灸和物理疗法。如针灸治疗肺结核病,可止痛止咳止汗;治颜面神经麻痹,数天后可恢复正常。靠自力更生生产脱脂棉纱布等敷料。
抗战中的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可以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医疗战线的一面旗帜。(来源:解放军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