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爵杀人案带来的反思
马加爵杀人案带来的反思曾正大学生杀人狂魔马加爵亡命“天涯”,终在海南三亚落网。一个大学高材生为何沦落为杀人犯,这给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及所有教育工作者留下深深的反思。马加爵出身贫困农村,大学四年完全靠打工养活自己。也就是这样一个“自强、勤奋”贫困大学生,在优秀的表现下,潜伏着严重的“心理危机”。贫困生出现“心理危机”是社会的责任。贫困生多来自农村,很多农村的孩子从贫困的乡村进入繁华的城市之初,心理都会受到强烈的震荡,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学生之间可能就有很大的贫富差距。
这种落差给他们带来了比较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另外,因一些综合原因,农村贫困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的发展,除了学习之外,其他方面的能力都较弱。这样一来,很多贫困生进入大学后就感觉自己各方面都很差,变得自卑、敏感、脆弱、封闭。马加爵父母是不识几字的地道农民,因为马加爵一直为“好学生、好孩子”的表现,父母一年到头难得有几次交谈,更谈不上心灵的交流了。
造成马性格孤僻、不善言谈,其家庭亦难辞其咎。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我们的大多数父母,或者为了忙于生存忙于养活全家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或者为了自己享乐不愿对孩子进行教育,或者因为自己无能对孩子进行教育。一旦孩子犯错,轻则训斥责骂,重则棍棒交加,恨不得置之死地而后生。而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更是如此。享受不到家长思想教育和情感温暖的孩子,他的思想和人格是难以健康的发展的。
据了解,现在农村孩子绝大多数父母都外出打工挣钱了,而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家里年老体衰的长者。这些父母们是没法想到,他们的孩子能用上他们辛苦挣来的血汗钱读上中学、大学的同时,他们孩子的人格发展是否健全呢?我们在大力发展义务教育的同时,是否应该强调家庭教育呢?马加爵是一个刻苦勤奋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全年级第一,高考时以整个南宁地区总分第二的成绩进入梦寐以求的云南大学。这在优秀学生中可谓优上加优了。
马加爵突然杀人,这对我们学校的“素质”教育敲响了警钟。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各类学校把“素质教育”提到了教育日程表上来了,但大都重视的是学问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等这些可以通过外在表现体现出来的素质问题,而忽视心理素质这个看不见摸不着而需要长时间陶冶的素质问题,这一方面反映了一些教育工作者“求快、求好”的浮躁心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某些主管领导的阴暗心态,考上的高材生、大赛的获奖者能往自己脸上贴金,而学生思想健康与我有何干系。去年笔者曾采访个一位重点中学的校长,他直言不讳地说过,一个高中学校的生命力就表现为多考大学生,多出尖子、多出人才。对这句话我不敢苟同,如果一个连做人都没学会的人怎能算人才?马加爵仅因一句口角而动杀机,这做人的学问尽管难教也要教,恐怕是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