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东望亭 周晓东 守望麦田二十年
发现小麦矮秆基因,解决了东北春小麦育种无矮壮秆资源的世界性难题;
研究出生态高效型的种植模式,实现辽宁地区小麦、水稻一年两熟的历史性突破;
选育出的优质高产春小麦品种被誉为“雷锋牌”;
建起拥有2万多份小麦育种材料的世界首个私人小麦种源库。
11月19日,记者找到了这些成绩的创造者――“个体科研户”周晓东。他说:“我的理想是,将来一亩地能打出两亩地的粮,让中国北方的春小麦单产翻一番。”
20年风雨无阻
18万里足迹殷实
1991年,周晓东从沈阳军区某部退伍。在部队从事粮食种植的周晓东,回乡后仍惦记着一件事:我国尤其是东北地区小麦种植面积锐减,主要原因是小麦单产低、种小麦收益少。他知道,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而种植小麦要比种植水稻更节水。他想:如果培育出小麦的优良品种,产量能上去,就不愁没人种。
从此,周晓东进了沈阳农业大学,又进辽宁省农科院,不厌其烦地向农业专家请教。专家学者们被这个退伍兵的执着精神所感动,从基础知识到课题研究,手把手地教他。
在周晓东的家里,花盆里长的是麦苗,桌上摆的是麦种,地板上、阳台上堆的是麦穗、稻穗、玉米粒。
暑去寒来,一年四季周晓东都和小麦、水稻、玉米在一起。春天,他蹲在试验田里一笔一笔地记录试验数据;夏天,他戴着草帽拿起镰刀和专家一起给小麦品种测产;秋天,为了提高育种速度,他到海南、云南、四川等地进行加代繁育;冬天,他又忙着和国内外育种专家交流、学习。
20年风雨无阻,18万里足迹殷实。周晓东绘制了全国“麦图”,上面详细地标注着各地年度小麦生产详细情况和变化情况。他采集了各地的小麦标本,形成了拥有2万多份小麦育种材料规模的世界首个私人小麦种源库。
20年麦田问道
攻克小麦倒伏难题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与世界盛产小麦的美国、加拿大纬度相近、气候相似。但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单产和收益屡屡下滑。
高产、抗病、抗倒伏、超早熟小麦品种,辽宁需要,黑龙江需要!
周晓东为此冥思苦想。为攻克小麦抗倒伏难题,他夜以继日,一个地区接一个地区地搜集育种资源,成千上万份麦种一份份地研究、比较、筛选、淘汰。为此,他做了各种试验100多次,最终发现了小麦矮基因的植株具有抗倒伏的特性。他又用科学的方法将小麦的各种优异性状有机地集中到一个新品种上,培育出了一种被业内称为“铁秆小麦”的新品系。
中国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农业部高级顾问、中国农业科学院原作物所所长杜振华教授看到“铁秆小麦”后激动不已:“了不起!矮秆、大穗、抗病,农艺优良性状这样集中的好材料,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在农业部专家关于中国小麦现状、发展及科技创新问题的报告中,周晓东和他的“铁秆小麦”榜上有名。
2005年7、8月间,原东北春小麦主产区黑龙江省克山县遭遇了连续降雨,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之长历史罕见,全县小麦倒伏面积达90%以上。但在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分院的试验田里,周晓东的“华建60―1”一株不倒,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以上,成为北大荒的一道独特风景。
黑龙江农科院克山小麦研究院院长、国家小麦区域试验主持人邵立刚研究员在现场兴奋地说,“铁秆小麦”的潜力巨大,利用“铁秆小麦”做父本或母本和其他优良性状的小麦进行杂交,将会选育出更多的适合东北地区的新品种小麦。目前,“铁秆小麦”已经被黑龙江省农科院等多家育种单位作为小麦育种的重要资源。
20年公益育种
“雷锋牌”麦种造福农户
小麦育种是政府认定的农业公益事业,由国家专项扶持。然而,作为“个体科研户”,20年来,周晓东没有要过国家一分钱,却坚持把公益育种当成自己的事业。
其实,行业内很少有人搞小麦育种,一个主要原因是小麦属自花授粉作物,农民第二年可以留种。这样,虽然农民得了实惠,但育种单位无法形成对小麦种子的垄断经营,科研经费无法保障。
这些年,周晓东选育的小麦良种得到农户的自然推广达200多万亩。有关部门给他做过测算,东北麦区的农民,使用他选育的麦种“以粮代种”,自愿种植,累计增产总量已达1500万公斤。但周晓东除了种地的收入,几乎没有从育种得到任何直接经济效益。每提到这些,业内的同行们都说周晓东的麦种是“雷锋牌”。他说:不能光想自己的钱袋子,要多想想老百姓的粮袋子。
周晓东曾多次应邀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他的学术报告不仅吸引了国际小麦研究界的专家、学者,也吸引了某些企图垄断粮食市场的利益集团,从澳大利亚到北美,他们买断周晓东的资源和技术的价码一次次抬高,都被他婉言谢绝。周晓东说,我们中国人端稳自己的饭碗,也是对世界的贡献。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出现一麻袋钞票买不到一麻袋粮食的局面,不能为了自己的腰包损害国家利益。
20年潜心研究
创造新型种植模式
今年金秋时节,从辽宁康平县、铁岭县和朝阳县等辽北、辽西地区传出喜讯,由周晓东试种的小麦、水稻粮食作物一年两熟喜获成功,填补了该地区种植业的历史空白。
此前,辽宁省政府网站对外公布,春小麦、水稻一年两熟试验获得成功,实现了辽宁省传统的大田粮食作物一年一熟种植模式的历史性突破。试验数据显示,第一茬小麦平均亩产400公斤,第二茬水稻平均亩产413公斤。亩产比单种一季水稻多200公斤。
试验数据显示,此种植模式如能在辽宁地区推广,每年即可节约灌溉用水20%至30%,相当于又在辽宁建设了一个库容量为21亿立方米的大伙房水库。同时,每年可提高土地被绿色植物覆盖时间2个月,每年多吸收二氧化碳800多万吨,多释放氧气240多万吨,减少沙尘100万吨,还将使辽宁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让辽宁的天更蓝、水更绿,生产、生活环境更美好。
农业部组织国内10名权威育种专家在北京对周晓东的成果进行了专题论证,结果专家组成员给予了一致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