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振林与宋学义 焦作宋玉娥——英雄宋学义的后代!

2017-05-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焦作宋玉娥--英雄宋学义的后代! 刘高阳续访中华功臣之后:1.宋学义子女宋玉娥等;2.张红[9500字,修改后稿]     2011年1月19日,焦作电建退休职工.慈善摄影家刘高阳和民间诗人高俊峰一同踏上了前往沁阳市的路程,进行刘高阳的续访中华功臣之后活动的第一站--采访狼牙山五壮士宋学义的子女宋玉娥夫妇.宋福保.刘高阳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完成红色之旅,数年采访几百位老战士.老八路.老革命后.他今年还要继续采访,采访的对象是中华功臣之后.因为目前这些中华功臣大多年事已高,他们是国家之宝!为了让现代

焦作宋玉娥——英雄宋学义的后代! 刘高阳续访中华功臣之后:1.宋学义子女宋玉娥等;2.张红【9500字,修改后稿】     2011年1月19日,焦作电建退休职工、慈善摄影家刘高阳和民间诗人高俊峰一同踏上了前往沁阳市的路程,进行刘高阳的续访中华功臣之后活动的第一站——采访狼牙山五壮士宋学义的子女宋玉娥夫妇、宋福保。

刘高阳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完成红色之旅,数年采访几百位老战士、老八路、老革命后。

他今年还要继续采访,采访的对象是中华功臣之后。因为目前这些中华功臣大多年事已高,他们是国家之宝!为了让现代人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不忘革命老前辈,教育育下一代,进行传统教育,所以刘高阳策划2011年搞续访中华功臣之后的活动,重点采访中华功臣的后代。

今天采访的对象之一是狼牙山五壮士宋学义的子女宋玉娥夫妇、宋福保。之二是刘高阳所住的电建社区的红色后代张红。刘高阳说想看看她们的感受,看看她们对和谐社会的贡献!

让所有的革命后代向这些英烈的精英后代学习,“忆先烈,敬英雄,呼正气,唤精神!” 10:00我们驱车出发,电建社区双退办的张书记提供面包车并义务担当了司机。在面包车上,高俊峰就开始酝酿诗句在本子上写写划划了。

10:50,车子抵达位于沁阳市沁园北路004——18号的残疾人爱心按摩中心,这就是狼牙山五壮士宋学义的女儿宋玉娥和丈夫田才元开办的小店。宋玉娥夫妇和哥哥宋福保热情的迎接我们落座,刘高阳她他们亲切交谈、嘘寒问暖。

宋学义(1918-1971年),汉族,河南省沁阳市北孔村人,“狼牙山五壮士”两位幸存者之一。抗战时期,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最后,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1941年9月25日,3500名日伪军向狼牙山发起进攻。在连续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后,部队决定留下宋学义所在的七连六排二班,掩护主力和群众转移。

他同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福才、胡德林坚守在东山口,凭借险要的地势,同敌人展开斗智斗勇的决战,把日军死死牵制在狼牙山上。最后,撤至狼牙山顶峰——棋盘陀,又连续打退敌人10余次进攻,胜利地完成了牵制敌人的任务。

为了不让日伪军活捉与武器落到日伪军手中,砸碎枪后,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纵身跳入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举行“狼牙山五壮士”命名大会,杨成武司令员亲自为宋学义佩戴“勇敢顽强”奖章。著名作家魏巍为宋学义的题词是“易水千古想壮士,狼山万世颂英雄”。为纪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坨主峰建起了纪念塔。

新中国成立后,狼牙山五壮士英勇事迹被收录进小学课本。1944年,宋学义转业到河北省易县,1947年返乡。返乡20多年来,他始终保持英雄本色,从不居功自傲,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使北孔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多年任县、公社党委委员和北孔村党支部书记,先后出席了全国老军人、老烈属代表大会和残废军人积极分子大会,全国民兵英雄代表大会。1959年被评为全国革命残废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69年赴北京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1971年6月26日,宋学义同志因积劳成疾,在郑州逝世长眠于沁阳烈士陵园。1979年6月23日,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当时宋学义老部队的副政委过来参加仪式,宋学义的孩子们提出想让两个适龄参军的双胞胎姊妹去参军的请求。

广州军区后来发来电报,要两个姊妹的资料,然后部队来人把她俩带走参了军。 宋学义有8个子女,2男6女,8个子女中有6个都当过兵,两个子女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一个儿子参加过援助老挝抗击美国侵略。

他的子孙们没有一个违纪违法的。在孩子们的印象中,父亲对他们的要求非常严格,父亲的心愿就是孩子们参军保家卫国。

除了大女儿宋强(2011年64岁)和宋小娥姐妹俩因身体原因外,其他6人都先后参军入伍。大女儿宋强的两个儿子、大儿子的两个孩子、二女儿的儿媳妇也都先后参军报效祖国,宋强一直在老家北孔村务农。

两个儿子退伍后,目前一个下岗一个无业;长子宋大保1981年转业到洛阳工作;二儿子宋福保转业后上大学,退休前任沁阳市科协副主席,已退休;二女儿宋小挺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后在济南军区150医院工作,是大校,目前已退休呆在洛阳;四女儿宋玉梅和五女儿宋玉琴是一对孪生姐妹,1979年同一天到宋学义的原部队参军,又一同转业到洛阳东方医院等单位工作;最小的女儿宋保红转业后被分配到郑州河南省建设厅工作,是共产党员。

8个子女经常团聚。 葛振林和宋学义一起跳崖后,幸运的是被悬崖壁上的小树和石头棚住了,后被人救起幸存了下来。由于宋学义身体比较瘦弱,再加上跳崖后腰部受伤,很难在部队继续干下去,1944年秋天,领导决定让他复员。

于是,宋学义转业到了河北省易县北管头村落户,任农会主席。1946年3月,经人介绍,他与农民的女儿李桂荣结婚。1947年7月23日,宋学义和爱人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出身地——河南省沁阳市王曲乡北孔村。

一踏上家乡的土地,宋学义百感交集,心潮澎湃。但是,他立即对妻子说:“咱回来就是宁受千般苦,也不能表一分功。现在日本投降不久,解放战争打得正紧,咱们积极搞好生产,支援前线,在军队上的功劳一个字都不能提。

”刚回到家乡的宋学义没有房子住,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才东挪西凑从破庙上拆下来一些残椽旧瓦,盖了个遮风避雨的房子。宋学义家可谓家徒四壁,到上世纪50年代,他家墙壁上的白灰已经几乎全部脱落,道道雨痕从屋檐垂到墙角,屋子正当间摆放着一张三条腿的八仙桌和两只小矮凳,东山墙下放一张破旧木床,床上有一条四处开花的棉被,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然而,尽管宋学义生活非常贫困,但无论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主动上门帮助解决。

他的残废金大部分都救济了困难户,结果弄得他家的生活比全村最困难的人家还紧张。在1950年抗美援朝时,他担任了村里的政治主任,并带头捐献了100多公斤粮食,带动全村踊跃捐献,196户捐1万多公斤粮食、200多万元钱(旧币)。

1951年10月下旬,当时的沁阳县一位干部奉命寻找到宋学义时,看到他家的生活状况,心里非常酸楚。这位干部见到宋学义第一面时,看到宋学义个头不高,敦敦实实,两眼稍斜,炯炯有神,光头、夹衣、单裤,穿着露脚指头的鞋子,手拿一根竹管旱烟袋,拦腰一条草绳,使本来就已佝偻的身子显得更驼了。

这年,他已有了3个孩子。当这位干部酸楚地对宋学义说:“学义呀,你家困难这么大,怎么不向民政部门反映,弄点补助呢?”宋学义说:“我们村比我困难的户还多着哩,我好歹每月还有点残废金,比群众好多了。

1960年,宋学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是乡党委委员、县党委委员,并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全国民兵英雄代表大会,是全国九大代表。

宋学义有胃病,回家一肚子饿就肚疼。老伴就买一毛钱肉丸让他吃下去就好点儿了。宋学义不允许浪费,剩饭剩菜不许扔,衣服破了缝缝补补继续穿。宋学义的子女们说就没见父亲穿过新衣服,最好的衣服是去北京开会沁阳市政府给买的一套呢子衣服,就穿了几天,回沁阳后就压箱底了,直到去世的时候带走了。

作为村里的一把手,宋学义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不顾自己身体的疾病,与群众一起抗洪排涝、修整田地、打机井……由他带领的打井队整整干了3年,到1968年,共打机井30多眼,使全村近2000亩耕地都能井水浇灌,做到了沁河有水用河水,沁河干枯有机井,旱能浇、涝能排,井渠双保险,旱涝保丰收。

在打好机井后,宋学义又带领全村党员干部调整利涝河渠8000米,大路旁植树6万株,培育果园50亩、苗圃8亩。同时,还大力发展养猪,实现了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建立了农技站,兴办了福利事业。每一点成绩,每一点进步,都浸透着狼牙山壮士宋学义的心血,他将自己的一片赤诚,贡献给了人民,贡献给了祖国。

严格教育子女,时刻保持艰苦奋斗本色,任何时候决不向组织伸手 宋学义有8个子女。无论子女出生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宋学义时刻没有忘记严格教育子女,任何时候都不能向别人摆谱,干工作一定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人一定要正直善良,待人诚恳。

他的两个儿子宋大保、宋福保在回忆父亲时说,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正处在3年困难时期,农村经济形势不好,全村群众生活十分困难,父亲不让他们的生活水平超过一般群众。

为了落实党的政策,帮助群众渡过难关,父亲还拖着伤残之躯,开了一小片荒地。兄弟俩因为年纪尚小,干体力活有些吃力,宋学义对两个儿子说:“只要坚持下去,等手上的血泡磨成了老茧,手就不疼了,就变成劳动人民的手了!

” 1968年,兄弟俩双双参了军。到部队后,宋大保在新乡服役,离家比较近,父亲外出开会曾顺便看看他。一次,大保见到父亲说:“爸爸,我想请你帮我调动一下工作。

”“调工作?你要往哪调?”父亲不解地问。“我想调到部队机关去!”大保说。“为啥?”“爸爸,你不知道,在连队太苦太累了!”父亲一听,严肃地说:“这事我帮不了你!

我说过多少次了,路要靠自己走,再说只有艰苦的地方才能锻炼人。”宋学义语重心长地说:“大保呀,你如今长大了,应该懂事了,怎么能一直躺在我身上呢?你怕连队艰苦,就想调到机关,到机关再有不如意的地方,又要要求调动,这哪像干革命?”一席话,说得大保抬不起头来。

直到1971年6月26日,宋学义因肝病医治无效去世,他的子女都没有向父亲提出过任何要求。 狼牙山战斗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而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又在家乡,用自己的艰苦创业精神和顽强拼搏意志,为改变家乡面貌,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宋学义走了,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是后人学习的榜样,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和崇高形象将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

外地的媒体是这样报道宋玉娥和田才元的爱情的:1956年,宋玉娥出生在焦作市沁阳县(现已改市)五曲乡北孔村,她在家里排行老五,上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下面还有三个妹妹,宋玉娥两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双腿落下残疾,即使用双拐支撑,行走也十分困难。

然而,命运没有让壮士之女屈服,要强的宋玉娥牢记父亲的教诲,生活上不跟别人攀比,不向组织伸手。那时候宋玉娥的父亲是村里支书。

因为当时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已经在全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狼牙山五壮士幸存的只有她父亲和当时他们的副班长葛振林,所以宋玉娥的父亲是当时全国的新闻人物。但在宋玉娥的记忆里,父亲是个平常不过的农民。只是当别人夸起他是个大英雄时,宋玉娥才能感觉到他那瞬间的得意,之后他会马上恢复平静。

他把玉娥抱在怀里时玉娥就会缠着他讲故事,他无非是讲起他的过去,听得最多的就是他曾经到过毛主席家做客。宋玉娥讲到:上学是我最难忘的,有时候父亲背着我去上学,有时候母亲去送我,放学的时候则多是同学背着我回来。

大概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天下午,我去向老师那里问习题,回来的晚了,教室里没有人了,我只好自己回家。那时候还没有拐杖,只知道趴在地上,用手往前爬。

可能是长大了的缘故吧,自己已经有了羞耻感,在路上的时候,一有人经过,我就马上停下来,装作系自己的鞋带,人走远了,再接着爬。那天回到家里,母亲抱着我哭了,我却为自己的坚强感到骄傲。

有个叔叔送给我一副小拐杖,终于要自己走路了。但刚开始拐杖给了我很大痛苦,因为我的下肢完全不能站立,再加上年龄小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拐杖,所以胳肢窝被磨得从红到肿到鲜血直淌到结成茧子到再磨破。但坚强的我从来没有认输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