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

2019-04-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君秋,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小名旦之一,旦角张派创始人,生于1920年,卒于1997年,原名滕家鸣,字玉隐,祖籍江苏丹徒.他自幼家贫,父滕联芳

张君秋,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小名旦之一,旦角张派创始人,生于1920年,卒于1997年,原名滕家鸣,字玉隐,祖籍江苏丹徒。他自幼家贫,父滕联芳,随母张秀琴(河北梆子青衣演员)在各地客串演出,后经李多奎介绍,拜李凌枫为师。1935年,在北京吉祥戏院首次登台,以一出《女起解》唱红。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公开投票选举,推选“四大童伶”,张君秋与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被选中(后世称“四小名旦”)。

报界评价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条好喉咙,似尚;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工,稳重大方,似荀”。他的嗓音“娇、媚、脆、水”,甜润清新,高低随意,舒展自如,梅派的华丽,尚派的刚劲,程派的轻柔,荀派的婉约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之中。后拜王瑶卿为师,并得梅兰芳、尚小云 、阎岚秋、朱桂芳等指导。

艺术成就

张君秋的艺术成就在于他几十年不懈的朝夕研磨,博采众长,大胆对京剧唱腔进行改革创新,努力探索,创立了风靡海内外的张派艺术。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张派艺术已初见端倪。至1956年,一出《望江亭》,标志着张派艺术的正式形成,为内外行所公认。张君秋先生在我国京剧艺术领域中尤其是旦角行当创作的表演艺术家中,是一位承前启后、勇于探索、大胆革新、不懈追求的优秀戏曲表演艺术家。

1942年张君秋自组谦和社挑班。1947年与马连良、俞振飞在香港演出数年,1951年返京,1956年张君秋的北京市京剧三团和马连良京剧团,谭富英、裘盛戎的北京京剧二团合并,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北京京剧团。此名家合作,流派纷呈,百花争艳。在剧目设置、唱腔创作、表演技巧、舞台美术以及服装道具等各个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革新创造,成为当时菊坛一大盛事。同时,张君秋的艺术创作,此时也到达了颠峰阶段。

***中,张君秋备受迫害。***后复出,把主要精力放在京剧教学方面,广收海内外弟子。1986年,应天津市政府领导之邀主持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百日集训。后接受全国*********委托,担任《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的艺术总顾问,到他逝世为止,共完成京剧音配像120部,为京剧艺术的留传做出了巨大贡献。

艺术特点

他的表演不着意人工雕饰,追求天然直率,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张君秋扮相雍容华贵,嗓音宽亮甜润。他的演唱吸收了其他行当及曲艺、歌曲的菁华,在梅派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新腔,形成了“张派”。代表剧目有《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红鬃烈马》、《打渔杀家》、《审头刺汤》、《四进士》、《三娘教子》、《苏武牧羊》、《春秋配》、《诗文会》、《状元媒》、《金山寺·断桥·雷峰塔》、《刘兰芝》、《望江亭》、《西厢记》、《秦香莲》、《赵氏孤儿》、《楚宫恨》、《彩楼记》、《怜香伴》、《珍妃》、《秋瑾》、《芦荡火种》等。

有《张君秋戏剧散论》行世。张君秋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有近百名之多,其中有薛亚萍、李炳淑、杨春霞、杨淑蕊、王婉华、雷英、张静琳、王蓉蓉、赵秀君等。

张君秋的半世情缘

1937年,刚刚崭露头角的张君秋第一次走进了上海这个东方大都市,很快就以天赋佳喉及俊美扮相征服了观众,走红大江南北。从此,他的命运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上海,引发了他的半世情缘。

青岛邂逅

年轻的张君秋,在舞台上是观众追捧的对象,在生活中更成了许多女性观众的宠儿。那时,有时候前排的座位占满了,就在舞台的两侧加座,一般都是太太、小姐订座。有些倾慕者还去后台给他递条子,希望什么时候,可以吃吃饭、喝喝茶什么的。

那个时候,张母每次都相随赴沪,生活方面管得很严。而众多追捧的女性,并没有真正留住张君秋的目光。或许他还在等待,等待那不可逃脱的姻缘。终于,一个俏丽动人的身影进入了张君秋的视线,并且一发而不可收地引发了他的半世情缘。她就是后来成为张君秋夫人并为之抚育7个儿女的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校花吴励箴。

吴励箴的父亲是上海知名银行家,早年曾留学美国,回国后投身金融界,上世纪40年代曾任国华银行(一说金城银行)的董事长。吴励箴是他的大女儿,“绝顶的漂亮、绝顶的聪明”(吴励箴妹妹语),不仅学业出色,而且会游泳,会打篮球,会骑自行车,这对二三十年代的女性来说,是十分前卫的。

正因如此,吴父对女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她能门当户对地嫁给金融界或商界的青年才俊。但是吴大小姐好像对周围的倾慕者都没有感觉,而是看中了红伶张君秋。这段姻缘的起源,仅仅是在青岛的一次邂逅。

1941年的夏天,吴家姐妹在假期中去青岛度假,正巧张君秋也在那里演出,同住一家饭店。张君秋白天在房间里吊嗓、说戏,引起了吴大小姐的注意,也许那时就有了来往。而这一邂逅,使得张君秋的影子在吴励箴的心中扎下了根,同时也使她爱屋及乌,爱上了京剧。

情无反顾

吴励箴和张君秋再一次见面是在张君秋1943年到上海演出期间,两人很快就坠入爱河。据说,他们常在淮海路的上海西餐社约会。

吴励箴和张君秋的交往,很快召来了巨大的阻力,阻力首先来自吴家,吴家对于“戏子”,根本不屑一顾。

吴励箴和张君秋的感情发展很快成了新闻,吴父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坚决阻止。然而,吴励箴却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张君秋的家。用现在的语言来说,是爱得死去活来,什么也不顾了,就一定要跟定他了。她打点行囊,自己单独北上了。连在北京的张君秋都感到非常突然。

吴励箴的行为,不仅遭到吴家的反对,在张家,也引起了一场巨大的风波。虽然,当时的法律允许一夫多妻,但是,张家也认为这样太委屈这位大小姐了。张君秋的母亲就劝说吴励箴,说你是大学生,还有很好的前途,家里头也不适合你。

当时就派一位先生陪她回上海。但是吴励箴嘴上答应,却采取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大胆行动。到了上海,她就跟送的人说:我已经到上海了,你可以回去了。送的人好不容易来趟上海,顺便在上海买点东西,逛一逛,他还没有回到北京,吴励箴已经买了飞机票返回北京了。这样,吴励箴进入张家成了无可挽回的事实。

相夫教子

1944年,对于张君秋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这一年,吴励箴最终走进了张家的大门,成了张君秋的生活伴侣。

第二年,张君秋重整旗鼓,创立“秋社”,自任社长,挂头牌,从而开始了完全自主的艺术生涯。与此同时,吴励箴也默默地把自己融进了张君秋的生活,开始了她一生中一个崭新的历程。

她走进张家,是抱定了决心的,在进入张家大门以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全部积蓄交给了张君秋的母亲。她知道北方封建家庭对老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实际上,吴励箴交出的不仅是首饰和私房钱,也是她全部的人生。

从此,她就成了这个旧式家庭中尽心尽职的儿媳妇了,完全摆脱了当初的大小姐派头,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张君秋的奉献当中去了。张家原来是个老派家庭,早上要给张母请安,那会儿张母还抽点大烟,她得给婆婆点烟,完了要料理张君秋的一切生活起居。

从张家的角度讲,吴励箴的到来,并不仅仅是添了一个儿媳妇,也给这个旧式家庭带来了新的文化气息。据张君秋的女儿张学采回忆,张君秋按说是戏剧界的,应该有一套老的生活习惯,但是他可能受了吴励箴的影响,生活方式并不老派,而是比较西化。家里的家具都是欧式的,甚至张君秋的艺术观点上都受吴励箴的影响,他很早就接触了西方音乐。

吴励箴在张君秋的生活中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家具和摆设,她的一言一行,对张君秋有着巨大的近乎启蒙的影响。同时,作为家庭主妇,吴励箴相夫教子,默默承担了家庭中的大量杂务,还无微不至地为张君秋维系着同事、朋友以及一切相关的人际关系。

1948年张君秋与马连良、俞振飞赴香港演出,吴励箴带着年幼的儿子随侍张君秋左右,并且在香港生下了女儿学华。其间,发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他们在香港的演出按照当时税务的条例,是可以免税的。也许是戏班的人不懂英文,产生了什么误会,于是税局的人就来函追讨。吴励箴出面去跟他们交涉,很快就消除了误会。后来,张君秋对女儿学华说,幸亏你妈会说英文,要不然跟他们搞不清楚!

吴励箴以她的学识和教养,帮助张君秋摆脱了难关,同时也让张君秋对她增加了新的了解。两人的感情进一步融洽了。香港并不是张君秋的久留之地,1951年,张君秋回到了北京。吴励箴也随之回到了北京。回到北京以后,张君秋一家人的生活仍旧保持着以往的热闹、温馨。吴励箴依然作为这个家庭的女主人,默默地为丈夫打理着一切。

吴励箴的帮助和影响,使张君秋免除了一切后顾之忧,在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张君秋走过了一段辉煌的道路,在事业上如日中天。但正如张君秋的弟子薛亚萍说的那样:我的师娘是一位“好儿媳妇、好太太、好母亲、好师娘,如果没有她的奉献,也没有我老师在上世纪60年代那样的辉煌”。

艰辛晚年

然而这种温馨并没有延续太久,“***”开始了。张君秋被关进了黑屋,而吴励箴则开始了生命中最后一段艰辛的历程。

1966年,张君秋一家被扫地出门,全家人住进一间半房,每人每月的生活费是9元钱,子女们全部住校,或是插队落户,家里只剩下最小的女儿和儿子。有一天在院子里接水洗脸,吴励箴不慎摔倒,头摔破了,孩子求街坊把她送到友谊医院。

医院一看是个剃阴阳头的,说是阶级敌人,不收,就把病人搁在楼道里了。后来人家知道是张君秋的爱人,就要张君秋自己来。可那个时候张君秋是被人管制的。听到吴励箴摔倒的消息,张君秋像发神经似地跑到友谊医院。

张君秋见到是穿白衣服的就说,我是张君秋,你们要整的是我,你们怎么处分我都行,但要先把她推进去看病。医院里的人说,我们把她先给弄到急诊室去,但你得走,不许看。张君秋说,我为什么不能看,这是我太太。硬是站在那儿看他们把整个过程做完。

吴励箴把一生都献给了张君秋和他的事业,1969年,当宣布被管制的张君秋获得解放的时候,吴励箴悲喜交集。在极度的高兴之余,她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当时的北京市领导***来宣布:“张君秋可以解放了,希望他可以为人民立新功。”第二天,吴励箴就去世了,因为她太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