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青六抓 [安徽] 六安朱长青:甘为人梯终不悔

2017-05-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朱长青同志1985年7月毕业于霍山师范,在28年的育人生涯中,矢志不渝地践行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座右铭.他勇挑重担,任劳任怨,是山区教师的楷模;他醉心教学,潜心教研,是农村学校的精英;他育人有方,大爱无痕,是农家孩子圆梦的启蒙;他谦逊好学,追求卓越,是终身学习的典范.从一名普通的乡村教育工作者,成长为省级优秀教师,连续28年受到地方政府的表彰.他深受学生爱戴.赢得同行尊敬.受到家长称赞,是山区人民心中的"好教师".勇挑重担 任劳任怨."

    朱长青同志1985年7月毕业于霍山师范,在28年的育人生涯中,矢志不渝地践行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座右铭。他勇挑重担,任劳任怨,是山区教师的楷模;他醉心教学,潜心教研,是农村学校的精英;他育人有方,大爱无痕,是农家孩子圆梦的启蒙;他谦逊好学,追求卓越,是终身学习的典范。

从一名普通的乡村教育工作者,成长为省级优秀教师,连续28年受到地方政府的表彰。他深受学生爱戴、赢得同行尊敬、受到家长称赞,是山区人民心中的“好教师”。

勇挑重担 任劳任怨。“我是农民的儿子、人民的教师,我要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带着师范毕业时的誓言,朱老师自告奋勇来到了唐家冲小学。这所小学地处深山,条件简陋。90名学生、五个年级、却只有3名教师,他初生牛犊不怕虎,担起三个年级班主任的重任,并授三、四、五年级的语文和数学。

课堂上,他指导学生们学习知识,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循循善诱,一丝不苟;休息时,他为孩子们烧水、蒸饭,兴致勃勃、井井有条。由于学校偏僻,学生居住分散,每天早晚他步行十几里山路,按时接送离学校最远的学生。

朱老师从家到学校要翻越好几座大山,为了不误教学,他总是星期日准时到校。父亲望着儿子消瘦的面孔,劝他申请到近一点的学校,他总是憨厚地笑笑:“我离不开那些孩子,他们需要我,我年轻,能坚持……”

1995年,朱老师因工作出色,借调到白莲岩中学担任班主任,教两个班的数学。面对70多人的大班,他既紧张又有些无措,于是不断地叮嘱自己:“这是最好的锻炼机会,是实现人生价值最佳的阵地,勿退缩,不言弃。”朱老师承载着重压,一头扑进工作中。

1997年5月,他的父亲和弟弟相继去世,在送别亲人的第二天,他强忍着悲痛,毅然走进学校。课堂上,他还是那样精神饱满,抑扬顿挫;课下,还是那样一丝不苟,孜孜不倦。面对憔悴的母亲,他把忧伤、焦虑埋在心里,更加忘我地工作着。

2005年秋学期,因母亲病重,朱老师调入离家较近的白莲岩中心小学。这是一所山村示范学校,六个年级150名学生。身为学校教导主任和六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他,以身作则,坚持依法执教。八年中,朱老师白天上课,管理学校教学工作;早晚,指导学生自习,教育住校生遵守纪律,并挤时间为患糖尿病的母亲注射胰岛素;夜深宁静,他还在灯下备课、学习,巡视学生寝室。

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朱老师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2013年4月10日上午第二节语文课,朱老师突然晕倒在讲台上,同事们把他送到县医院急救,当他苏醒过来时,用微弱的声音对守候在身旁的校长说“我的……课……没有……上完……”

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朱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任劳任怨、默默坚守,彰显着高尚的师德,铸就伟大的师魂,成为山区教师的楷模。

醉心教学,潜心教研。对于自修完中文本科课程的朱老师来说,教小学语文应该是件轻松的事,他却说:“要教好小学语文,应该下一番真功夫。语言文字运用是门科学,丝毫马虎不得。”暑假中,他钻研课标,分析语文教材,查阅资料,撰写上万字的笔记和体会;教学中,他坚持课课反思,对照课标、教材和学生作业,分析、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自觉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改进古诗教学,在进行《宿新市徐公店》的教学设计时,对初稿进行了6次修改,大课间在办公室面对老师们进行多次试教,诚恳地请老师们提出建议。

作为学校教导主任,他每周组织、指导教师开展业务学习,进行研修课、精品课教学,分学科坚持集体备课。2008年8月,他主动参加全县“新课程有效教学培训”首届高级培训班的学习,与专家交流互动,被评为优秀学员。

他还发挥传帮带作用,每学期组织中心学校小学教师业务培训,参加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为全镇小学语文教师上示范课,运用新课程理念,创造性地构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在中心学校组织的精品课教学大赛中,他连续六年获一等奖。

2011年秋学期,吴绪成老师虽然学科知识丰富、年轻有朝气,但对如何上好课却感到迷茫。朱老师在反复观摩之后,与吴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从教学情镜的创设、问题的梳理、新知探究、点拨指导等环节进行解说、示范。

在他的精心帮助下,2012年春学期,吴老师的精品课教学获得了二等奖。吴老师笑了。在他的示范和引领下,叶俊、朱长红、王琴等年轻教师成为小学优秀教师和业务骨干。

从教28年,朱老师撰写了100多本规范完整的备课笔记、30多篇教学论文,有市级优秀的,有县级一等奖的。他倡导的“情境教学”和“作文生活化”教学方法受到中心校重视和推广。所授学科教学成绩年年优秀。 育人有方,大爱无。

作为班主任,他时刻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学习、个性发展等情况,根据孩子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后来考上清华大学的何家胜说:“作为农村孩子,能有幸成为清华学子,多亏了朱老师的教育和帮助。

”从小学到初中,朱老师一直担任何家胜的班主任。何家胜聪明、解题速度快,但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胆小怕事。课堂上,朱老师鼓励他走上讲台,陈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培养口语表达能力。一天晚自习,朱老师发现何家胜没有上自习。

第二天,朱老师悄悄地把他叫到办公室,询问原因。朱老师动情地告诉他:“你很聪明,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一定能考取好学校。只要你勤奋、努力,你一定是最优秀的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何家胜默默地点点头。

在朱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何家胜顺利考取六安一中,最终跨入清华大学。在朱老师教过的学生中,30多名学生上了一本,考取了研究生。望着一批批学生成才,朱老师深情地说:“学生是流水,老师是青山,水总是要流向远方的。我们当老师的,就是要让更多的清泉流向远方。”

朱老师对班上的“学困生”怀有特殊的感情。他常说:“学困生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呵护”。2012年秋学期,朱老师教五年级语文,陈曦同学期末质量检测,三门功课加起来不满60分。别的老师早已对他失去信心。

为了辅导陈曦同学,朱老师通过一个月的观察、了解、交流,全面掌握了陈曦学习至困的根原:接受能力差,反应慢;学习基础不牢,不知道怎样学习;家长没有信心,对孩子听之任之;学生看不起他,嘲笑他。

帮助陈曦同学找回信心,朱老师从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开始,复习拼音,指导写字,练习写话。他还在班上成立了互助小组,每天安排两名学生辅导陈曦。通过与陈曦家长倾心、真诚的交流,改变了家长对孩子的看法。在老师、家长、同学们的共同帮助下,陈曦终于露出了笑脸,感受到了进步的快乐。看到陈曦同学的进步,朱老师紧锁的双眉舒展开了,感到由衷的高兴。

朱老师还主动担负起留守儿童“第二家长”的职责。2013年春学期,五年级的张宝舟、李佳程两学生的父母到上海打工去了,生活由爷爷、奶奶照料。双休日,朱老师坚持家访,辅导他们学习,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张宝舟生病住院了,朱老师一连陪伴了三个晚上,直至张宝舟病好出院。

张宝舟的奶奶望着朱老师熬红的双眼,不安地说:“太难为你啦﹗我真不知道怎样感谢你……”朱老师平静地说:“我是孩子的班主任,你们岁数大了,我熬夜没关系。

”为留守儿童过生日、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兴趣小组活动、为留守儿童购置学习用品等,对朱老师来说,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事。为了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安心学习,朱老师顾不上自己的家人。2008年5月28日,他的女儿不幸被车撞了,需要住院。

女儿正读高三,高考已临近,朱老师心急如焚。此时,学校正在组织“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为了让留守儿童过一个欢乐的节日,朱老师只陪伴了女儿半天时间,便依依不舍地坐上回校的客车。同学们见到朱老师,纷纷说着自己准备的节目,望着孩子们稚嫩的笑脸,朱老师从中得到一丝快慰。

谦逊好学 追求卓越。师范毕业后,朱老师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偏僻的山村小学,朱老师一边上课,一边利用课余时间自修中文专科和本科课程。在“自考”的道路上,朱老师付出很多的艰辛和汗水。多少个朝霞如火的早晨,他迎着朝阳,大声背诵古诗文;多少个夜晚,他为了查找资料,在完成当天的课堂教学和辅导学生之后,通宵达旦奋战……通过努力,他取得了大专和本科学历。

为了提高教学理论知识水平,夯实基本功,朱老师坚持研读教育名著,撰写心得体会,反思教学行为;与学生一起练习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手段。

朱老师经常告诫自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要首先育好自己,要有真才实学,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对习惯了用钢笔和粉笔的中年教师来说,运用电脑教学,并非一件易事。他一边学习理论,一边练习操作,查阅资料,开始电子备课。为了更新专业知识,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朱老师乐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8年来,朱老师扎根山区,辛勤耕耘,为山区的孩子们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1998年教师节,他被省教委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多次受到县政府表彰,评为县级优秀工作者;连续28年受到镇政府奖励,成为“模范教师”;所授班级两次受到市教育局表彰;所授学科成绩年年优秀;他所在的白莲岩中心小学,教学质量检测和综合考评连续6年受到教育局、镇政府和中心学校表彰,成为山区小学教育的窗口学校。

“竭诚奉献勤耕耘,甘为人梯终不悔。”,朱老师正在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描绘着乡村教育的美丽画卷。(叶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