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故居照片 上海的名人故居(十二):文坛宿将(附照片47张)

2017-12-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周谷城:(1898~1996) 湖南益阳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长湖口的农民家庭,民国2年(1913年)入湖南长沙省立第一中学,1898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英语部.1921年北京高等师范学院毕业.早年为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教员,湖南省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师,全国农民协会宣传干事.是卓有成效的中国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自1942年秋起,周谷城一直在复旦大学执教,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历史系主任,复旦大学教务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首任执行主席.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

周谷城:(1898~1996) 湖南益阳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长湖口的农民家庭,民国2年(1913年)入湖南长沙省立第一中学,1898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英语部。1921年北京高等师范学院毕业。

早年为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教员,湖南省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师,全国农民协会宣传干事。是卓有成效的中国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自1942年秋起,周谷城一直在复旦大学执教,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历史系主任,复旦大学教务长。

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首任执行主席、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任委员。代表作《中国通史》上、下册,《世界通史》一、二、三册。

60年代初,周谷城陷入了一场“斗争哲学”的重围。那就是围绕周谷城美学思想展开的大论战。1961年至1962年间,周谷城先后发表了三篇阐述其美学思想的文章,即《光明日报》上的《史学与美学》,《文汇报》上的《礼乐新解》,还有《新建设》上的《艺术创作的历史地位》。

在以后针对他的美学思想展开的论战中,他又先后发表了五篇文章。阐述了周谷城的“时代精神汇合论”,遭到姚文元批判。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时代精神汇合论”被列为全国重点批判的“黑八论”的第二位,周谷城为此吃了不少苦头。

文革结束后,周谷城奋发著书育才。1990年11月和1992年3月,周谷城两次写信给全国人大和上海市人大负责人,表达对自己身后事的态度:“谷城去世以后,不要搞告别仪式,不要骨灰,一切书籍、文物交给人大科教文委员会。”

周谷城寓所在泰安路115弄6号花园住宅,曾较长时间居住在此。住所系德国外侨于1912-1936年间建的英国古典式和西班牙式假三层住宅,弄堂内共三排九幢。该弄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弄对面的弄堂曾住着毛泽东第二任夫人贺子珍、话剧教主上海人艺院长黄佐临。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是毕生为国“求是”的气象事业和物候学的开拓者,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

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

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他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2008年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评选中,与袁隆平、茅以升等一起获评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竺可桢在上海的住所在淮海中路淮海坊26号,这条弄堂里还住过巴金、徐悲鸿、和鲁迅的夫人许广平等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