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晖红楼梦 王叔晖绘《红楼梦人物图》欣赏

2018-04-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84年4月里的一天,中央美术学院连环画系(后改为民间美术系,现已取消)举办了一次别致的教学活动,活动内容是放映北京科影厂摄制的影片<王叔晖工笔人物画>.放映之前,当时的系副主任,版画家杨先让教授讲了这样几句充满敬意的话: "王叔晖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女画家,她的作品将被载入美术史册.我们这一辈人都是她看着长大的.--一个画家形成风格容易,想在自己已有风格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是很难的,王叔晖的可贵之处正在这一点." 王叔晖,浙江绍兴人,生于1912年,病逝于1985年.她毕生孜孜

1984年4月里的一天,中央美术学院连环画系(后改为民间美术系,现已取消)举办了一次别致的教学活动,活动内容是放映北京科影厂摄制的影片《王叔晖工笔人物画》。放映之前,当时的系副主任,版画家杨先让教授讲了这样几句充满敬意的话: “王叔晖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女画家,她的作品将被载入美术史册。

我们这一辈人都是她看着长大的。……一个画家形成风格容易,想在自己已有风格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是很难的,王叔晖的可贵之处正在这一点。

” 王叔晖,浙江绍兴人,生于1912年,病逝于1985年。她毕生孜孜以求,探索工笔画艺。作画题材以古代仕女为主,其作品计有连环画《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牌》、《杨门女将》,单幅人物画有王昭君、李清照、花木兰等,或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女性,或为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个性的女性,晚年《红楼梦》任务创作为主。

其代表作《西厢记》所赢得的声誉远远超出了国界,她为我国工笔画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叔晖先生晚年深居简出,闭门作画,极少应酬。关于她的身世、性格和从艺经历,见诸文字的材料并不多,已经刊布的文字中亦有疏漏或失实。笔者随王先生左右20余年,愿藉此文勾勒出她绘画生涯的一个轮廓,奉献给喜爱她作品的读者,亦慰先生在天之灵。

一、少年

这是一家南方人,准确的说,祖籍为浙江绍兴。绍兴古称山阴,历史上孕育了难以记数的文化名人,但王叔晖却与绍兴无缘。清咸丰年间,一个王姓老头带着5个儿子离开绍兴北上,落脚京城。老头自己做玉工,儿子们的职业各有不同。

大儿子在吏部当书吏,二儿子因故被老头打了一顿,从此不再姓王,改成了姓玉。据说最有出息的三儿子,17岁就在玉蝶馆写字,专门负责黄绫裱折的誊写,字写得的确漂亮,也曾因这漂亮的字而飞黄腾达。四儿子在一金姓人家学徒,帮助主人锤金页子,一幅金页子锤好,可得两个烧饼四两酱牛肉。

其实最有出息的还是五儿子,他是王家几辈人中唯一开了洋荤的一个——远涉重洋,留学德国,与詹天佑同学、专学铁路建筑,回国后同詹天佑一起设计了著名的京张铁路。

民国初年,王家的三儿子和四儿子跑到天津,开办了天津第一座浴池——华园大澡堂,男部女部应有尽有,老三做了经理。次年,老四得一女儿,这就是王叔晖。从出生之日起,她在天津住了9年。

生不逢时,动荡的岁月在王叔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民国六年夏天,一场有史以来罕见的大水淹了天津城。那天她正在日租界内自己家的院子里玩儿,忽而发现,地上的砖缝都在滋滋地往外冒水,她觉得很有趣儿,找了几个煤球,蹲在那里塞砖缝。

塞了这一处,水从另一处又冒出来。她忙不迭又去堵另一处,忽而发现几乎每条砖缝都在往外漾水了。这时,家里的厨师买菜回来,一见此状,夹起她就往屋里跑,径直奔上二楼。到里楼上,从窗户往外探头一看,水已淹没了地面。

三天以后,三大爷派来的一条船直接划到窗前,把她接出送到了华园。 也是在这年,王叔晖进了天津竞存小学开始当学生,度过了她此生中仅有的为时两年半的学生生涯。 按规范的标准来要求,不能说王叔晖是一个好学生,但几十年后成为画家的她,却时常回忆起那段当学生的生涯。

教室里的第一排有一把红椅子,最后一排有一把黑椅子,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坐红椅子,成绩最差的坐黑椅子。王叔晖曾因成绩突出而坐上了红椅子,她发现坐这里离老师很近,于是就偷偷给老师画像。

没想到被老师发现,罚到最后一排坐黑椅子去了。 这期间,父亲很少问及她的学业,因为他在家里的时候本来就不多。民国五年,他就任甘肃皮毛局局长,民国九年,应江西省省长杨继高和督军陈光远之约,任江西烟酒工业局局长,三大爷则当上了江西税务局局长。

哥儿俩一起南下,也带上了小叔晖。把女儿带在身边,不过是略表一点亲情,其时,他已玩乐成性,又娶了一房年轻貌美的姨太太。

他的官做了不到三年便被免职,随三哥重又回到北京。 到了京城的小叔晖并没有因不能上学而感到痛苦,12岁的孩子看重的不是课堂和老师,更愿意无拘无束的玩儿。经常一起玩儿的是她的弟弟和两个叔伯兄弟,那两个兄弟喜欢京剧,其中一个作为票友,还为京剧老生名角余叔岩操过琴呢。

他们影响着小叔晖也爱上了京剧,以至于有一段时间里她见到有眼儿的东西就想吹,见到有弦儿的东西就想拉,甚至动了报考戏班子的愿望,为此,她一人躲在家中后院独自练功,还挖了一个大坑,从坑里往上跳。

她幻想着将来能成为一个名角,也幻想着体轻如燕,出外劫富济贫。 大人发现了她的动机,明确表示,不允许她去唱戏。那个练功的大坑也被填掉,彻底毁灭了她小小的心愿。

怕她外出淘气的大人,索性没收了她的鞋,让她在床上学女红。她困在床上,仅有的几本书也翻来覆去的看,最后真可以倒背如流了。除了背书,她捣鼓个旧相机,竟学起照相来,对着人物和景物,她忽然想起了上学时的爱好:画画。

于是,她看着窗外雪后的景致,饶有兴趣的摹画起来。家里来了客人,她便在一边偷偷描摹客人的服饰。一日,有位客人发现了正在画画的她,仔细的审视了一番她的“作品”,郑重的向她的父母建议:送这孩子去学画吧,或许将来会有出息。

就这样,15岁的王叔晖由二姐夫的弟弟,日后曾颇有名气的画家吴光宇介绍,进了中国画学研究会。 中国画学研究会始建于1920年,创始人是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会址设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东侧,每个月有六次例会,届时,学员们带来画稿,请研究会的评议、讲师等先生们指导,身兼古物陈列所(现故宫博物院的一部分)所长的周养庵先生仗职务之便时常从陈列所借出一些古画,让学员们临摹。

王叔晖从这时起开始看到一些历代名画珍品,并有幸带回家认真临摹。 研究会云集了身居京城的一批画家,众多文人聚于一处,切磋技艺者有之,相轻相蔑者亦有之,这种相轻相蔑对同辈中的佼佼者和后学者尤甚。

所幸,一位叫孙诵昭的女画家对王叔晖格外赏识,才使她免遭更多的白眼。孙先生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读文史,亦通琴棋书画,曾在京城女子师范大学等数所高等学府任教,并在研究会任评议。孙先生发现,这个小姑娘功底不错,肯用功,便特意告诫王叔晖:想画好画,须先练好字,多写斗方大字,腕力练到家,勾线才会流畅自如。

王叔晖照此练去,笔下功夫出现了明显的长进。入会三年来,她几乎年年得到研究会颁发的奖品。周养庵看到她临摹的一张古代仕女画后,赞赏之余,特意在画上挥毫题到:“闺香中近百年无此笔墨”,还聘请她担任了研究会的助教。

后来,文济寺大悲殿的三十二观音应真,皆由中国画学研究会出人绘制,周养庵所点的几个人中,唯一的女性就是王叔晖。 短短的三年多的时间里,王叔晖从临摹入手,苦练基本功,继而开始尝试创作。三年之后,18岁的王叔晖开始了以卖画谋生的独立生涯,严酷的环境逼着她过早的挑起了生活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