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仙老师给《丹道传新》所作灵映诗
丹道传新世人评,文正人正两界名。三三观道步新天,一篇一篇文字清。
张玉仙老师来访。我最近积劳成疾,身体不适,请她给我顺便处方,吃几副中药。张老师给我开了药方后,我问了几件事情,但都不明说是什么事,请她灵映,我只写了“《丹道传薪》与《丹道传新》”,请她就此灵映。我也没说这本书是谁写的,也没说要选书名。
张玉仙老师毫不犹豫,直接写了这首通灵达妙的诗,能反映本质的事情。我看了后很高兴。张老师选择的是《丹道传新》,而不是《丹道传薪》。“传”的意思已经有了“薪火相传”之意,而“新”,代表着创新。
《丹道传新》所授“神修丹法”,就是在继承传统丹法的基础上的创新。这首诗对这本书的判断,跟我的看法一致,这才是我花了五年时间来做这件事情的缘由。做得很辛苦,不是因为个人的某些缘分,而是因为这本书里所含的大道之理、金丹之法、太上之真、玄门之脉。
我没有告诉张玉仙这本书是三卷,灵映诗的“三三观道”就说明,是三个人不同的观察方式,但观察的都是同一个道。厚音先生曾担心过三个人的某些观点不同,方法不同,编辑此书会很困难,但我在多年的编校中,没有见到不同,我看到的是完全统一的大道信息,正契合张玉仙这句“三三观道步新天”。
这首诗里还隐含着“三清”两字。神修丹法的核心就是修人身自己的三清真神——太清圣神、玉清玉神、上清元神。
白玉蟾真人说:“人身自有三清神,何必着意向外寻。”三清真神加上来自母系遗传系统的信息之神阴神,来自父系遗传系统的信息之神阳神,就是对应五行的神修“五神”。神修丹法的整个修炼基础就建立在“五神论”的基础上。
何谓“两界明”?阴阳是两界,人与仙是两界,显态与隐态是两界,而神修丹法的核心,就是要沟通这不同的两界,比如:显态的丹士只有沟通了隐态,才能通灵达妙。神修之神,既是自己的元神为主来修,同时,也是沟通成道真人的玄源真神来修。
这个道理,古代丹经中仙传中都有。如《参同契》说“读之千周遍兮,神明或来告。”在葛洪《神仙传·魏华存传》中就写了魏华存的老师都是上界真仙。在陶弘景整理的《真诰》中,记录了上清派杨羲许谧等通灵而得仙传的过程,而《悟真篇》伯端祖师也有“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玄篇。
其中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的丹诀,说明伯端也在梦态得到过真人神授。王重阳的老师钟吕二仙那时已经得道成真,东派的陆潜虚、西派的李涵虚,都是走神修的路子,他们在修炼中都得到过古仙的神授乃至古仙的玉身亲授。
这在正统丹法,理法实例很多,只是厚金、厚音、元青把这里的秘密给揭开了,把那张窗户纸捅破了,把这里的理法术诀传出来了。这就是功德,也是时代因缘。
这些故事,专家可以看成伪托、传奇,但丹士要从这些故事里悟出神修丹法的精髓。就像读《西游记》,专家看到的是传奇、小说、孙悟空所“代表的人民的反抗精神”,连毛主席也把《西游记》政治化,写出了“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的诗句。但修道的人看到的是满书的丹诀和修仙的次第、火候、功程、魔难、境界、关口,乃至神修天机。所以,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看同一个问题,结论不同,这也是道的包容性。
即便同一个月亮,同一天在北半球所看到的和南半球所看到的,绝对不同,由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而使这两个地方的人面对的是冬与夏的区别,对于东半球和西半球,则是昼与夜的差别。但面对的都是用一个事物:月球,只不过所处的位置不同,而相对的时间也不同而已。
对于这些经典的看法,对于《丹道传新》的看法,对于修道法门的看法,亦复如是,总会受到观察者所处的时空的不同而受到一定的局限。但是,假如是乘坐太空飞船绕月飞行,甚至登陆月球,所看到的月球,就和站在地球上某个位置上的又不同,就好比一个人修出真神,能通灵达秒,出有入无而来到虚空看世界,真有《丹道传新》里口诀所言“宇宙沙河收眼底”的气度,也有佛家“我观大千世界,如观庵摩罗果于掌中”的境界,这时再看《阴符经》所言“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还觉得不可思议不可理解吗?这些道理,在《丹道传新》里都有探讨,涉及的不光是丹道的修炼,还有生命科学、人体科学与新哲学观、新方法论的探索,我们如何通过学道而认识自我、认识宇宙,并通过学道修道而提升人类的整体水平,促进人类的发展与飞跃?这是《丹道传新》里更深邃的内涵,真实地体现了老子“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的伟大精神,并没有只是盯着修炼成仙。
所以,张玉仙说这本书“观道步新天”。对于丹道著作,真是一个新的天地。创新,只是针对方法而言的,因为,有很多方法与古法不同,而适合现代人,适合新时代。
道虽亘古不变,但方法与时俱进,不然,也不会有东西南北中那些道派了,虽然这些道派都根于钟吕一脉,但各有特点。就像全真派,走向了宗教,而南派,多是居家修道,多在知识分子中传播,传播也不广泛,东西两派,也多在知识分子中传播,传的局面更小,而全真北派,各界都传播,且选择了宗教传道的形式,道脉遍天下达八百余年而至今,那是时代的需求。
不变中有所变,那个变,就是创新。今天的修道,可以舍弃宗教形式,可以舍弃各种结社聚会的形式,南宗在白玉蟾时代有结社修道的“靖庐”,靖,清净也。但是现代,适合居家修炼,这些,都在《丹道传新》里有所体现。
“丹道传新世人评”。这套书是好是坏,任人评述,见仁见智,都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