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拍助力中国电影蝶变 文化故事期待磨合
图为4月21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我们诞生在中国》影片展映活动,庆祝这一中外合拍影片开始全球公映。殷博古摄(新华社发)
图为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外电影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鲁 鹏摄(新华社发)
电影《美人鱼》海报
电影《功夫熊猫3》海报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海报
不久前,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迎来一批中国与澳大利亚电影行业的大咖,中澳电影产业合作庆典暨“十亿红妆”中澳合拍电影池签约仪式在这里举行。从“十亿红妆”到红毯之约,与会嘉宾普遍认为,许多中澳电影界的“美妙婚姻”将揭开序幕。
“十亿红妆”、电影合拍、资金返款,又一个中外电影合拍协议转化为真金白银的落地项目。从中国元素的点缀起步,如今的中国电影产业已经大步走向中外合拍的新阶段。中外电影合拍意味着什么?这一潮流是如何形成的?未来有怎样的前景?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与业内人士。
电影合拍越来越热
在当天的签约仪式上,《读梦者联盟》《东北往事之文艺青年》《悉尼和稀泥》《今天不回家》等7部影片成功签约,投资金额从6000万到4亿元人民币不等。
“十亿红妆”是由悉尼电影制片公司发起,聚焦大型电影及相关产业开发的国际合作项目。不过,这并不是中澳之间首次进行批次电影合作。早在2007年,中澳两国就签署了《中澳电影合作拍摄协议》,之后的10年间,5部中澳合拍影片诞生。
所谓中外合拍,就是中外制片公司共同投资、拍摄影片,版权共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形式。中国对“合拍”的认定有诸如投资比例等可量化的标准。合拍片经审批获得资质后,可享受国产片待遇。
据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统计,仅2016年一年,获准立项的合拍故事片就达到89部,创下历年合拍片立项数量的新高。同时,在2016年国产片票房排行榜前10名中,有8部影片为合拍片。
而日前来自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消息则显示,2016年中国产出的700余部影片中,中外合拍片达73部,约占总数的1/10。合拍片已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合拍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分享文化、交流故事。更重要的是通过共事与合作,我们可以一起打造国际化的电影。只有合作才能让双方获益。”澳大利亚电影国际合作署总裁黛布拉·理查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景俊美对本报记者分析指出,“在信息化时代,影视传播是文化传播的生力军。在文化内容消费上,影视消费占有重要份额。就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而言,中外合拍趋向火热在情理之中。这种发展趋势,无论对文化还是对产业,都大有裨益。”
巨大市场生机勃勃
合拍如今大热,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大幕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开启。从中国元素点缀、中国面孔偶尔露脸,到试水好莱坞以及输出演员、技术和资本,再到如今谈“大手笔”的合作,这其中既折射出世界电影业格局的变化,更突显中国电影业这些年的巨变。
“中国电影市场是巨大的,电影荧幕数量众多,票房市场潜力巨大。这对电影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所有人都需要内容,而我们知道如何制作好的内容。”黛布拉·理查兹说。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拥有电影荧幕超过4.3万块,居世界第一;年票房达到457亿元,成为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2016年,中国观影总数达14亿人次,这一数量超过美国、加拿大两国的总和13.2亿人次。
近些年,中外合拍片也迅速在中国市场占得一席之地。不少叫好又叫座的影片都有着跨国合作的“基因”,例如,《功夫熊猫3》《绝地逃亡》《长城》等均为合拍片,票房均在8亿元人民币以上。
《黑客帝国》制片人、澳大利亚电影界领军人物安德鲁·梅森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的电影业发展迅速,电影市场的增长速度很快,中国观众的观影热情更是引人注目,这些共同形成了对优质内容的市场需求,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潜力巨大的中国电影市场获得了国际电影人的青睐,而中国电影界也渴求着向外学习与交流。
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影视处处长张辛表示,这些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速度很快,未来更需要进入提质的阶段。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外大片,我们应该提高民族电影票房,要向发达国家学习。
“十亿红妆”就是这种紧密合作态势下的典型产物,项目计划在2017-2018年,将10部中澳合拍项目引入澳大利亚;到2020年,将20部中澳合拍影视作品引入澳大利亚,并建立中澳电影合拍的长期框架及模式。
技术资本深度交融
最近有一部中外合拍片在北美大受欢迎,这部名为《我们诞生在中国》的动物纪录片刚一上映,便成为北美新片首个周末票房冠军。影片由美国、中国、英国联合拍摄,SMG尚世影业、迪士尼影业、北京环球艺动影业联合出品,深度的国际合作让这部片子成为合拍片中最新的成功案例。
联合出品、联合拍摄,资本加技术,已经成为电影合拍片中最醒目的标签。
近年来,资本在电影界的跨国合作中频频出手。华策影业加速启动与韩国的合拍IP计划;七星电影则瞄准俄罗斯,拟以8000万美元预算合拍“俄罗斯方块系列电影”;阿里影业甚至收购了由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创立的电影制作公司的部分股权,加深双方在投资、联合制作、衍生品等领域的合作……
为了加速进程,资本合作有时还伴随着优惠政策。例如,在“十亿红妆”计划中,中澳联合摄制的合拍电影项目可申请额度高达40%的中澳合拍片返款。
除了是一门生意,电影更像是一门手艺,所谓合拍,技术层面的交流与学习必不可少。
安德鲁·梅森认为,这种技术的交流和学习是双向的。“一方面,澳大利亚有很好的摄影、摄像、动画和后期制作团队,这是电影生产的必要环节;另一方面,中国在媒介传播上有巨大的优势,澳大利亚依旧是传统的院线、电视等,但中国有非常多元、及时的传播手段,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将电影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中国,一切都在快速变化和成长,沟通与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他说。
“国际合作的意义是双赢的。”景俊美认为,就电影产业而言,合拍可以借鉴好莱坞等国外高新技术,提升国产影片的质量。但合拍不能只注重产业方面,还要注重中国元素的合理呈现和中国市场的自我定位,对拍摄制作、后期合成、产品发行、版权交易、衍生产品等要素进行系统梳理。
文化故事期待磨合
对于《我们诞生在中国》的良好市场反应,影片导演陆川表示,从最开始,这就是一次卓越的合作。迪士尼希望制作一部围绕中国主题、反映中国哲学、展现中国野生动物的电影。他们选择了合适的中国导演,并为导演配备了最好的制片人团队。在合作过程中,团队成员间真正做到了互相尊重。
如何讲述一个故事?双方如何对话?这从来都是电影合拍中最大的难题。
作家、影评人韩浩月称,目前的中外合拍中,有不小比例只是“名义上的合拍”。“现在有些中外合拍,多停留在资本方面的合作,直奔市场收益,而内容生产方面的合作交流还相当匮乏。”他说。
从目前的表现来看,合拍片遭遇“滑铁卢”的情况也不少。据艺恩咨询提供的数据,在2016年亏损影片排行榜中,《勇士之门》《长城》等片均为合拍片,而制作成本4.1亿元的合拍片《摇滚藏獒》亏损约达3.7亿元。
在安德鲁·梅森看来,如何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同时吸引不同国家的受众,是合拍电影亟须解决的问题,而不同的文化视角也恰恰是合拍电影最大的魅力所在。“中国的电影人在澳大利亚拍电影,拍摄手法与视角和澳大利亚本土肯定是不一样的。对一个国家来说,了解外部人的眼光非常重要,而多国合拍电影恰恰是这种文化差异性的极佳反映,值得电影人探索。”他说。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电影,产业运作只是表层问题,文化传播才是更深层次的诉求。电影产业的合作与各国的语言、文化、审美、民族特色紧密相连。中国的电影市场是广阔的,未来还有可能再次跃升。因此,我们不仅要借鉴好国外的先进技术,更要通过过硬的文化产品赢得世界的认可,加深中国故事在世界的影响,与此同时做大电影产业。”景俊美说。
从资本、内容、人才、制作、宣发、排片到衍生品市场等,中外合拍片涉及电影产业链的方方面面,更影响着中国乃至全球影市的发展。中国导演陈凯歌说,希望中外有合拍意愿的电影人都本着“为下个世纪的观众做电影”的初衷,推动中国电影的成熟化,使合作片的质量与反响迈上一个新台阶。(李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