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疗顾问:医生绝对不是高收入群体

2018-10-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外科风云>收官在即,虽然面对争议,但仍然不失正午阳光出品的"良心"剧规格. 作为该剧的医疗顾问,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胸外科主任韩志义教授也一直

《外科风云》收官在即,虽然面对争议,但仍然不失正午阳光出品的“良心”剧规格。

作为该剧的医疗顾问,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胸外科主任韩志义教授也一直在追看,在《外科》拍摄期间,韩主任曾和剧组同吃同住,被主演靳东及白百何称作“师父”,剧中对医疗场景的严谨处理,韩志义居功至伟。

谈及《外科》的拍摄,韩志义称在接触剧组之初,就被剧组严谨的治学态度感动了,尽管身处两个不同的行业,但彼此的敬业精神让他产生了共鸣。韩志义称,在《外科》中,他看到了如自己一样的一群医务工作者的生活,这是最感动他的地方。

手把手教剧组“该干什么”

韩志义是在《外科》开拍前的两个月接到的导演组邀请。了解情况之后,他感到压力巨大,身为医务人员,韩志义的本职工作十分繁重,而另外一重压力,则来自于对影视作品描写医疗行业的担忧,“很可能会面对的负面评论”。

首先让韩志义感到安心的是剧本。剧本里,他看到了自己熟悉的场景、熟悉的情节。剧中描述的这群人非常吸引他,“我觉得这个剧本,包括拍摄的过程是要表现医生的,是我们生活的状态,工作状态,包括心理,后来我就决定了接了。”

真正介入《外科》的工作之后,韩志义也真实地感受到了这支著名“处女座团队”的工作方式。“导演组在入场拍摄之前就开始准备,道具、场景、服装方面的,包括演员的形体、动作,我们提前做了很长时间准备,剧组很用心。”

导演李雪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当面对医院这个拍摄场景时,他发现几乎所有工作人员都是懵的,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在之前拍摄年代戏和古装戏时都是没有出现过的。而韩志义的首要工作,就是让幕后及前台的工作人员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比如说,是先穿手术衣还是先戴手套,帽子的戴法、口罩的戴法,我们都有一定要求。帽子把发髻都得遮住,包括手术室哪儿是无菌区,我们都提前划分了,无菌的原则、工作人员在手术室里边行动的路线,都有很严格的要求。”

针对剧组工作人员的“教学”,细致到拍摄之前手术灯光的位置、手术床的位置,手术器械的摆台,纱布放在哪儿,酒精消毒放在哪儿,弯盘放在哪儿,甚至包括地上的垃圾桶应该放在哪个位置。除了道具,还有负责手术的人员,器械护士站在哪里、麻醉师站位在哪儿,主刀大夫站哪儿,都进行了详细的演示,剧组工作人员在记录后一步一步地落实。

韩志义说,剧本里写到了几十台手术,每一台手术怎么做,实际操作中的细节都是和剧组面对面、很认真地熬到了深夜,一个一个抠出来的。

在和剧组同吃同住期间,韩志义看到这群影视人加班加点的工作状态,熬夜审剧本,辛苦程度不输医生值夜班,“包括拍摄过程中那种严谨,为了追求一个镜头的效果,一个专业的角度、灯光、机位都很严格的一遍一遍的准备,然后一遍一遍拍,对他们行业来讲是一种敬畏精神,这点我挺受感动的。”

剧中的病,在实际工作中都出现过

在和演员接触过之后,韩志义才发现,去表演医生这件事是非常困难的。

“像我们外科医生常年在手术室里工作,大概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好多技术动作、无菌原则,实际上已经融入到我们血液里边,但对一个非专业人员来讲,要做到很难,回想起我们当学生的时候第一次进手术室那种状态,也是手足无措的,况且我们是有一定基础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韩志义也很理解剧组,从未接触过医疗行业的演员,站在镜头前表演要演得很自然,演出专业性也是很有难度的。“为了达到追求这种接近于我们日常工作的熟练程度,他们确实花了很多心思,一招一式反复琢磨。”

“更多的情况下是在现场,白百何、靳东,我们事先有会议形式、口头交流形式,把要领解释清楚,然后更多的时间,我们就到现场,真正摆上道具,然后一招一式,手把手地教给几位演员,他们反复地琢磨以后、理解了以后去做动作,现场整个过程我都在,我觉得对他们来说非常不错。”

韩志义表扬他的几个“徒弟”说,他们非常聪明,更最重要的是狠努力,为了达到接近于专业的工作状态,反复琢磨、做动作,包括眼神:“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主刀医生在术中为什么要跟麻醉师交流眼神,为什么要盯一下屏幕,他们都已经理解了,凭他们的聪明程度,做动作时从理解这个层面来表达就很顺畅了,这个是挺难得的。”

韩志义告诉记者,剧中展现的病情,他在实际工作中都出现过,“比如像肺癌的、食管癌的切除,自发性气胸等,我们日常大量的工作都是做这些治疗。”作为医疗顾问的韩志义甚至亲身上阵,出演了几场专业性比较强的戏份,“为了更好地体现手术中的场景,为了把这个剧呈现的精益求精,我们还专门聘请了麻醉师。包括麻醉机的监护、插管,整个工作状态、监护状态,都是专业的麻醉师一块帮我们指导协助摄制的。”

医生不是高收入群体,住房难也是困扰

《外科》开播后,韩志义从专业医生的角度以及普通观众这两重身份对这部剧进行了审视,他觉得,这是部很棒的剧。

“作为普通观众,我看到这个剧中场景很精致,故事情节很紧凑丰富,而且很吸引人,我跟很多朋友也交流过,都认同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剧。从专业角度来讲,它描写的医生、护士的工作、生活,包括医院管理中发生的事件、冲突,实际上是医生经常真实会面对的,比如面对生死,面对抉择,不说是天天,但是会经常遇到。尤其我们面对肿瘤的病人,车祸、重大外伤的病人,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条生命生或死的选择,剧里角色面对这些事情内心的矛盾、冲突,是能够触动每一个医生的。”

韩志义说,事实上,自己早在为剧本在专业技术上进行把关时,就被其中的情节打动了很多次。

像陆晨曦的前男友,一个非常优秀的医生为了多赚钱,放弃医疗转做医疗器械,这就是在韩志义身边真实发生过的。“医生这个行业是一个吃苦耐劳的行业,他的成长周期比较长,尤其是一个外科医生。我工作到现在二十多年了,经历了一些变革,一些医务界、医院圈子的变革,总的趋势是在发展、是在向好的,但是也有些误会,在广大群众眼里,医生是一个高收入的群体,是个非常挣钱的职业,那肯定是个误会,我在这儿要澄清一下,我们医生培训的阶段很长,五年、八年、十年,读书读的时间很长,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都是低级别医生,要经过临床非常非常严格的捶打、训练,才能走向成熟。”

韩志义透露,剧中关于急诊和胸外科的收入差描写的比较真实,医院和医院之间,甚至一个医院内科室之间也会有一定的差别,这与科室的绩效有关,但在社会中横向对比,医生绝对不是高收入群体,甚至偏低的,因此,剧中工作十年没有房,开一辆破车的陈绍聪也是可能真实存在的。“包括住房问题,我们实际都在面对这些问题,也是很困扰很多医生的问题,这个还是挺真实的。”

让韩志义感动的是,既使面临着各种环境压力,《外科》总始终传递了一个“我要做医生,我要做一个好医生”的信念,“这种对医疗行业的执着,也是我的感动点之一。”

医院并非等级森严现实中也会有陆晨曦

《外科》开播后,有观众质疑,在我国的医疗环境中,陆晨曦这种莽撞的医生没有生存土壤。

对于现实中的医疗环境,韩志义认同除了本专业的技术要过硬以外,沟通、表达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情商,对日常的工作肯定很有帮助。“不光是解决医患矛盾,包括协调各种工作都有帮助。医生这个行业很特殊,面对的都是人,患者,患者家属,同事,包括上级、下级,都是跟人打交道,对人的沟通能力,对于所谓的情商、协调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但韩志义也认为,这一切的基础还是建立在医生本人的技术过硬上,“我有好的治疗水平,并且是一个善良的、善意面对每一个人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你的情商处理一些问题,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我觉得这是相通的,不光是医疗行业。”

以韩志义自己的工作经验来看,北大国际医院胸外科在遇到每一个需要做手术的病人时,都会在前一周把病人的完整的诊断资料拿到科室,大家共同讨论。“不光是我们科室的,如果需要的,我们会把影像科的老师、病理科的老师,检验科的老师都集中起来,把这个病人的每一个情况都拿出来讨论,诊断是什么,怎么治疗,如果需要手术,方案是什么。甚至术后还会进行再讨论,根据病理,病人手术结果,我们再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我们北大国际医院对每一个病人手术流程都是这样的,是很严谨的。”

韩志义称,在这种商讨中,主任或下级医生都是可以畅所欲言发表意见的,“大家集思广益,给病人做最好的治疗,我想不光我们科室,不光我们医院,可能很多优秀的医院都是这么来做的。”

本文系腾讯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