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杨宪—厚黑学的杰出代表
洪武三年(1370年),随着李善长的离开。中书省的权力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时候中书省右丞是杨宪,左丞是汪广洋。
汪广洋本来是中书省的参知政事,曾经被朱元璋外放到陕西锻炼了一段时间,也算是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京官。中书省最高官职是左丞相,其次是右丞相,然后依次是左丞、右丞、参知政事。
由于左丞相李善长的退出,担任右丞相的徐达又常年戍边在外,左右丞相皆成虚位。如此一来,身为左丞的汪广洋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中书省真正的当家人。
朱元璋在权力核心地带的中书省布下汪广洋和杨宪这两颗棋子,有他的利益考虑。两人都是独立于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之外的无党派人士,不属于帝国权力集团的正室,只能算是权力偏房。
朱元璋让杨宪进入中书省本来是想用他来制衡李善长,但是杨宪后来的表现超出了朱元璋的掌控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只好把宝又压在了汪广洋的身上。朱元璋将汪调任中书省左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让汪广洋挑起中书省的大梁;二是用汪广洋来掣肘杨宪。
可汪广洋并不愿意做别人手中的提线木偶,哪怕提线的人是洪武皇帝朱元璋本人。汪广洋进了中书省,并没有如朱元璋所期待的那样去压制杨宪。汪广洋在这里玩了一把“无为而治”的策略,平日里不管不问,大事小事任由杨宪去处理。
权力游戏有时候就像是小孩子玩得跷跷板,汪广洋在这一端不作为,就会导致杨宪在另一端的大作为。如此以来,帝国的权力翘翘板岂有不跑偏之理?
杨宪识破了朱元璋的权力博弈手法,他开始堂而皇之地针对汪广洋。想要抓汪广洋的把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汪广洋平日里表现得谨小慎微。尽管如此,杨宪还是找到了破绽,他弹劾汪广洋不孝顺母亲(奉母无状)。这一招看似简单,弄不好有可能会要人命。明朝标榜以孝治天下,一个文官如果不遵守孝道,就是不听圣人言,就是帝国的全民公敌。
汪广洋就这样被削职为民,放逐还乡。杨宪觉得还不过瘾,便再次向朱元璋奏本。于是处分再度升级,汪广洋就这样被打发到了当时的蛮荒之地海南去反思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