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文章:大师布列松走了

2017-05-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04年8月2日,布列松走了.他下葬后,这一消息才被公布.显然,这位老人想清静地离开人世.一如在生前,他不愿意被喧嚣的人群追逐,不愿意被拍照.尽管拒绝别人为其拍照,但他的大半生,几乎都在抓拍别人的一举一动.为了更近距离地接近人群,他经常将照相机隐蔽起来.他描述自己,"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他常用黑胶带遮住照相机的闪光部分,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布列松一生有40多年时间都是在世界各地旅行.从印度圣雄甘地葬礼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姆

2004年8月2日,布列松走了。他下葬后,这一消息才被公布。显然,这位老人想清静地离开人世。一如在生前,他不愿意被喧嚣的人群追逐,不愿意被拍照。

尽管拒绝别人为其拍照,但他的大半生,几乎都在抓拍别人的一举一动。为了更近距离地接近人群,他经常将照相机隐蔽起来。他描述自己,“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他常用黑胶带遮住照相机的闪光部分,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

布列松一生有40多年时间都是在世界各地旅行。从印度圣雄甘地葬礼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姆·福克纳的日常生活,从西班牙内战到中国革命,他的足迹遍历德国、美国、印度、前苏联、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地。他习惯于拍摄身处剧烈变革的社会环境中的普通人,经由他们的瞬间表情,解构和传达整个社会的内在阵痛。

中国摄影师孙京涛说,1948年,布列松来到中国,但没有和官方接触。因为中国当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摄影界,所以,他几乎没有跟任何中国人正面接触。

布列松在中国行走了一年,其中有6个月是在国民党垮台之前,6个月在新中国诞生之初。

1949年,他拍摄了上海抢购黄金风潮,当时的通货膨胀使百姓手中的纸币几乎成为废纸。照片内容是人们疯狂地挤在银行门口,企图兑换一点较可靠的黄金;在北京,他拍摄了一幅贫富对比悬殊的照片:门里坐着富态的老板,门外石阶上坐着辛劳一天的雇工,吃着窝头、咸菜、小米粥当时北京劳动者最普遍的一日三餐;南京,在市民买米的拥挤队伍里,他抓拍到了一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反映了中国人的悲惨和苦难。

布列松客观地记录了蒋家王朝在中国的覆灭。同时,也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大上海和北京城的历史性画面。照片发表后,他被当时的新中国政府认为是“好同志”。所以在1958年至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之际,布列松应中国政府邀请访华3个月。

此间,他拍摄的有关新中国的大量纪实照片广受西方读者的欢迎。在一个科技展览会里,当一群观众好奇又专注地观看着电视图像时,布列松不动声色地按下了快门。照片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与解放前那幅买米照片中的愁苦面容截然不同,形成鲜明的反差。

布列松制作的《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画册里的照片,记录了中国在变革中的历史瞬间,成为十分珍贵的文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有人突然发现,除一些“正面”的照片外,布列松还拍了许多“丑化”中国的照片,比如《最后的太监》等。于是,布列松又成为了牛鬼蛇神,被大肆批判。

1980年,一位中国客人到巴黎,要求为这位72岁高龄的摄影大师拍摄照片,布列松没有同意,但送给客人一张照片。照片中显示的是,布列松在落地窗帘后面持笔作画的样子。此时的布列松已经厌倦了摄影界。此幅由布列松妻子所拍的照片表示:晚年的布列松已退出摄影圈。不再抛头露面,只想以绘画自娱,度此余生。

不久,又有一名颇有身份的中国摄影师去拜访布列松,遭到拒绝,于是,便拍摄了布列松坐过的一把椅子作为纪念。

布列松不让拍照的“怪僻”广为流传,每位摄影家都梦想有机会抓拍到他的肖像。为了拒绝别人拍他的照片,他常常会把头上的鸭舌帽拉下来挡住脸,一次,一个女摄影者准备抢拍他时,他一扭头干脆将屁股对着镜头。

2003年7月10日,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期间,94岁高龄的布列松在他下榻的阿尔拉坦宾馆,与夫人马丁·弗兰克会见了中国摄影家李振盛(李因在中国文革期间拍摄并保存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而闻名)。

李振盛最初接触布列松的摄影理论及作品,正是在1960年中国文艺界举办的一个名为《资产阶级形形色色的展览会》上。展览中,布列松成为批判对象。

43年后,李振盛告诉布列松:“您是当今中国摄影界倍受尊敬的国际摄影大师。”布勒松竟令人难以置信地用中文说:“不客气!”

当布列松与李振盛谈得兴致勃勃时,他的夫人主动说:“为什么还不赶紧拍照?”李的翻译于洋当即抄起沙发上的相机。这位从不允许别人拍照的“怪老头”竟拉着李振盛的手说:“你是摄影家,还是你来吧!”李振盛愣了一下,接着便熟练地端起相机,对着老人拍了一张又一张,随着快门声,老人不时变换着动作,做出各种表情,有喜有怒,还偶尔冲着镜头发出吼叫声,故作“丘吉尔愤怒状”……

当布列松坐上由他夫人驾驶的汽车前座时,再一次握着李振盛的手说:“希望不久我们再次相见。”可是他没有等到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