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与胡惟庸 小人物胡惟庸缘何被朱元璋拜相?胡惟庸发迹史

2018-02-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朱元璋深知,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道理.所以他想分化淮党,让胡惟庸挤走李善长.避免二人绑在一起,从而让胡惟庸专心为自己卖命.朱元璋的设计得到乖巧的胡惟庸配合.李善长在丞相这个岗位干得正欢时,身体闹点小毛病,大概也就是头疼脑热什么的,朱元璋就不断劝李善长,注意身体啊,不行就住院吧.胡惟庸也不停安慰伯乐,您放心病退吧,这里有我呢.最终目的达到.再说第二个丞相,右相徐达.这位徐达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朱元璋手下第一军事统帅,开国前任征虏大将军,消灭蒙元的最后临门一脚就是他干的,是他率领北伐军攻占了元大

朱元璋深知,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道理。所以他想分化淮党,让胡惟庸挤走李善长、避免二人绑在一起,从而让胡惟庸专心为自己卖命。朱元璋的设计得到乖巧的胡惟庸配合。李善长在丞相这个岗位干得正欢时,身体闹点小毛病,大概也就是头疼脑热什么的,朱元璋就不断劝李善长,注意身体啊,不行就住院吧。胡惟庸也不停安慰伯乐,您放心病退吧,这里有我呢。最终目的达到。

再说第二个丞相,右相徐达。这位徐达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朱元璋手下第一军事统帅,开国前任征虏大将军,消灭蒙元的最后临门一脚就是他干的,是他率领北伐军攻占了元大都。建国后,他被朱元璋任命为右丞相,但时间很短不到两年就下来了,理由是调整工作岗位。

徐达从丞相岗位下来,与胡惟庸没有直接关系,但胡惟庸也确实设计过徐达。据称是与徐达套近乎不成,反施杀手,买通徐达家人福寿,刺探徐达生活起居意欲图之,所幸这个福寿良心未泯,思来想去,对主人下不去手,最后和徐达坦白了。

徐达于是向朱元璋状告胡惟庸:说这个家伙口是心非,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您也小心点吧。朱元璋听了,没有反应,胡惟庸未遭处罚。这说明什么呢?徐达这种超重量级的开国元勋,没有朱元璋的默许谁敢动他一根寒毛。

后来,这位开国第一武将虽然没被胡惟庸搞死,但还是没逃出朱元璋暗算。那就是民间的“赐蒸鹅”之说。说徐达生了毒疮忌食发物,而朱元璋偏偏赐蒸鹅逼徐达吃,徐达含泪咽下,结果毒发而死。对于民间传说,不可全信,但也不可不信,总之胡惟庸敢挑战徐达,谁给了他熊心豹胆,是不言而喻的。

至于第三个丞相杨宪,他的垮台、死亡,与胡惟庸有直接关系。

这个杨宪资历比较老,也是很早就投奔朱元璋的一个幕僚,是浙东派的重要一员,因为他办事干练,善于搞情报工作,所以很受朱元璋器重,建国后,杨宪也进了中书省,徐达离职后,朱元璋让杨宪接班,做右丞相,和李善长搭班子。这个人呢,有一定的水平,但也有天生的性格缺陷。拿刘伯温的话来说,是“有相才无相器”,心胸狭窄,独断专行。这种性格不仅与李善长是冲突的,更要命的是,与朱元璋也是冲突的,从而引起朱元璋的不满。

于是,和李善长绑在一起的胡惟庸,抓住时机,向杨宪发起攻击。这个杨宪也活该倒霉,他的一个小辫子被抓到了。说杨宪有个外甥在科考中因抄袭当场被抓,杨宪为了遮丑亲自审理此案,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料,这个情报被胡惟庸搞到了,联合李善长举报杨宪,朱元璋令胡惟庸接受此案。于是胡惟庸大显身手,将杨外甥一通皮鞭子沾凉水,老虎凳辣椒水,你想,一个作弊者有什么坚强意志,结果很快招了:后台是我舅。胡惟庸上报皇上审理结果,建议严惩。

朱元璋更不含糊,马上宣判:判处杨宪死刑。

可见,胡惟庸在杨宪之死上,充当的是催命判官角色。

再说第四个丞相,汪广洋。

这个汪广洋是江苏高邮人,既不是淮西派也不是浙东派。他小时候是个神童,长大后成为著名诗人,论才学远近有名,所以他的出道和前几位丞相不同,不是主动投靠过来的,而是朱元璋慕名请来的。朱元璋起初拜其为相时,是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期望值,谁知经过现实一验,方知此人不是诸葛亮,而是白面书生孙乾。

汪广洋本质是个纯文人,胆小怕事。为相后一直战战兢兢,凡事不敢做主,所以在丞相岗位上三起三落。到了第三届任期,胡惟庸做了百官之首左丞相,汪广洋沦落到给胡打下手,为右丞相。

在胡惟庸全面主持中书省工作期间,汪广洋基本上是尸位素餐,天天饮酒作诗,比美国副总统还闲还没用。但就这样,胡惟庸也闲他碍手碍脚,朱元璋也嫌他“无所建树”。汪广洋倒台事由“占城入贡事件”。

洪武十二年,说占城国入贡大明,中书省未及时奏闻皇帝,私下就把贡品分了,朱元璋没捞着。得知此事的朱元璋怒不可遏,什么事不让他知道哪行,于是追查责任,胡惟庸装糊涂:不知道啊,礼品这事都归老汪负责。汪广洋有口难辩,被撤职查办,流放。朱元璋不依不饶,最后派人追上汪广洋,赐死了事。

就这样,在朱元璋挥舞下,胡惟庸这个棍子战无不胜。君相二人珠联璧合,进入了长达七年的“蜜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