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芳礼老人感人事迹将上银幕
74岁开始为助学而蹬三轮18年捐款35万元资助300余人 □本报记者冬子 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其事迹曾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他的名字叫白芳礼。
这位沧州籍老人74岁时重新蹬上三轮车,开始了他扶贫支教的壮举。2005年,92岁的白芳礼老人去世时,其私人财产是零,但资助过的特困学生多达350多人,资金达35万余元。
近日,海南一家影视公司决定把白芳礼老人的感人故事搬上银幕。目前,剧本《白芳礼》已开始创作,并将于今年4月正式开机拍摄。 关于白芳礼:晚年蹬三轮资助贫困生 白芳礼老人的支教之旅是从1987年开始的,当时,他把多年积攒下来的5000元积蓄,全部捐给了家乡——沧县大官厅乡白贾小学。
那一年,他已经74岁了。 白芳礼,1913年出生在沧县白贾村一个普通农家,由于家境贫寒,他没上过一天学。1944年,白芳礼逃难到天津。
解放后,白芳礼成为天津某运输场的一名普通工人,靠蹬三轮车拉扯大了4个孩子。 老人的儿子白国富回忆说,1987年,74岁的父亲告别了三轮车,从天津回到老家沧县白贾村养老。
可回村后,他发现部分孩子因为贫困而辍了学,便决定将多年积攒下来的5000元钱全部捐给家乡办教育。他同时还决定,放弃留在家乡养老的想法,返回天津接着蹬三轮,用赚来的钱助学支教。当时,老人的态度很坚决,跟家里人说:“这事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一样,我主意定了,谁也别插杠了!
” 从那以后,老人便回到了天津,天天出门蹬三轮车。他对别人说:“我没文化,又年岁大了,嘛事干不了了,可蹬三轮车还成。
我天天出车,一天总还能挣回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吃饭呢!” 每一个见过白芳礼的人,都会为他感到心酸。
老人一年四季穿的戴的,多是从街头、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废品。他的饮食也极其简单,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就咸菜。 靠着一脚一脚蹬三轮,白芳礼老人总共攒下了35万元,分别捐给了沧州家乡的学校及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受过资助的贫困学生共计300多名。
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他为贫困学生奉献的“距离”为7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
对于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来说,这意味着怎样的劳累和奔波啊。 2005年9月23日,白芳礼因肺癌去世,临终遗言是:“如果有来世,我还蹬三轮播洒自己的爱心。
”老人去世后,中国扶贫基金会设立了“新长城·白芳礼助学基金”,接受社会助学捐助。此外,沧县白贾小学也成立了“白芳礼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学生。2006年4月,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了白芳礼事迹全国巡展。
2006年10月17日是世界消除贫困日,白芳礼荣获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奉献奖。天津市还专门在天津憩园修建了白芳礼老人纪念碑和铜像,永远纪念这位无私奉献的老人。 关于影片:三轮车、破饭盒将再现银幕 白芳礼老人去世后,很多机构都希望为老人出书或拍电影。
经过一年多的酝酿,给老人拍电影的计划终于有了眉目。近日,海南美地亚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已决定以老人的名字命名,制作一部故事片。
计划明年4月份开机,2007年9月23日老人去世两周年时与观众见面。 据这部电影的制片人李家伦介绍,他之所以要拍摄这部电影,是因为他一直被老人的事迹感动着,而且他本人也曾在天津电视台拍摄的以白芳礼老人事迹为原型的电视剧《心愿》中出演过角色。
“影片的剧本创作已经开始,力求以最真实的场景、人物和故事,重现老人的支教人生。
”李家伦介绍说,白芳礼身上有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比如,有一次他到南开大学给贫困学生捐款时,学校要派车去接他,可他说不用了,还是把省下的汽油钱给穷孩子买书吧。
他自个儿蹬三轮到了学校。捐赠仪式上,老师把这个事一讲,台下一片哭声。许多学生上台从老人那里接过资助的钱时,双手都在发抖。还有,90岁时,白芳礼蹬不动三轮了,就在车站车棚看自行车,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钱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饭盒里,等存满500元时,他揣上饭盒,蹬上车,到天津耀华中学捐钱。
他向学校的老师递上饭盒里的500元钱,说了一句: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当时,老师们全哭了。
“老人的三轮车、旧衣物、装钱的破饭盒、相伴多年的收音机,都将在银幕上再现。”在演员的选择上,制片方要求演员对老人的生活和事迹非常了解,白芳礼的角色计划由天津籍演员来演。
“我们最希望老人的亲友、邻居、同事、受助学生能自己‘演’自己。不过,最后演员的确定还要以导演的意见为主。如果可以实现这样的计划,我们还会向社会征集当年与老人之间有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