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通报中“雷洋案”被回避的三个盲区
时间是雷洋死去后的第4日,凌晨将近2点,北京警方再次通报案情。
官方通报向来是配合某种方式摁灭舆论之火的一剂猛药。但需要警惕的是,这剂猛药是否会是一则灭火式的选择性通报?
5月10日,关于雷洋案的诸多细节逐一披露。这天的一个共识是,是否嫖娼并不重要,问题的核心在于警方是如何执法,雷洋又是如何死去的。
雷洋的妻子也通过媒体发声,“不考虑丈夫是否嫖了娼,只在意警方执法是否有问题。”
而关于警方执法的最详尽信息,应是在北京警方的通报中。不过,这份酝酿许久并选择了深夜发布的通报,至少有三个盲区待解。
1、警方对雷洋做了什么。在这份通报中,通篇只提到警方对雷洋的两次“控制”和戴上手铐。雷洋究竟是如何出现身体不适的?到目前为止仍是个谜。
2、雷洋从车中挣脱的时间和地点。通报只披露,雷洋于21时45分被再次带上车。在这次挣脱期间,发生了什么?没有答案。我的记忆中,只有目击者接受采访时回忆雷洋喊出的“救命”。
3、关于雷洋身体受伤的情况。通报选择回避。急救医生接受采访时回忆,抢救时,对雷洋气管插管,发现其口腔里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在右额部有局部皮肤挫伤。对于这一情况,通报并未涉及。
另外,与许多重大案件相同,本案中的施暴者,或者按照官方说法“控制”雷洋的人,至今尚未在媒体报道中出现。他们是这起事件中,还活着的,最核心新闻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