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预言商羯罗 "商羯罗将佛教赶出印度"一件炫目的皇帝新衣(转载)
了解印度佛教史的人都知道Shankara "商羯羅" 這個人物, 他是印度大乘佛教走向衰亡的實際關鍵人物, 也是婆羅門教振衰起蔽, 重奪印度宗教主導地位的中心人物, 是否有善知識願簡介其一生重要事蹟 ? 並附帶說明大乘佛教如何在其手中被決定了敗於印度的法運 ? 並回答 "佛學研究是不是很重要的事" 的這個問題.
(雖然實修實證也重要) Shankara商羯羅全名為「 阿迪·商羯羅」,確實是印度教的中興奇才。
他大約是778年至820年間的人物 ,在印度中世紀吠檀多哲學的領域中,是集其大成者,是印度吠檀多學派的主軸人物,為「一元主義」的堅持者,以註譯「奧義書」及「梵王經」為其學說奠立絕對的真理。 最著名的是他引用「吠陀經 」,將大梵 用幻力顯現的宇宙稱之為「瑪亞 」,至於人所覺知 的客體世界,就像非真 實之幻相 一樣,乃是由於 無明所引起,實則只有大梵才是唯一的真實。
認為「瑪亞」和「無明」只是不同觀點的一體兩面,瑪亞也有無明的性質,瑪亞只是大梵的一種力量並非不同於大梵。
因此人必須控制自己的心靈、感官,放棄對一切客體之依戀執著,認知其為無常的變遷性,才能消除無明,產生需求解脫的強烈欲望。而一個解脫者,只是「存在」這個世界中,並非「屬於」這個世 界 ,因為沒有執著, 沒有 幻相能夠影響他的智慧。
而他之所以能夠中興印度教,並非沒又原由,主要還是佛教的學術化所致,以及他(商羯羅)懂得引用部分佛教思想的關係。
例如: 佛教原本從批判重視祭祀的婆羅門教而興起,卻因走上偏重學術分析的 部派教法, 又促成 大乘形而上學的開展。曾幾何時,大乘哲學又因為唯識宗、因明學而走回了婆羅門的老路,難怪會被商羯羅識破缺失,而諸多精華反而被吸納到印度教之中!
另外,不可否認的是商羯羅的論述也取材自佛教的般若經及龍樹的中論,而龍樹本就出身婆羅門家,他的大乘思想本來就深受奧義書的影響。 在印度歷史的洪流軌跡中,佛教與印度教之教義總是隨著時代的因緣而演變。
而在商羯羅的年代裡,印度教經過長期開展,已經充分融合了印度各種文化而興盛,組成了一個嚴密而龐大的信仰體系,也把大乘法中的中觀、唯識思想都吸納進去了,從此以唯我獨尊的優越感,重建了傳統的婆羅門思想。
所以,商羯羅的傳奇除了是他本身的學養外,時代因緣軌跡的造就,也是一大助力! 事實上,當時的佛教在印度已經名存實亡,面對印度教銳不可當的氣勢,只得迎合民間的要求,也將印度教的特色吸收為大乘化。
這又是佛教在印度喪失影響力的另一個無奈之舉措! 總之,佛教自從產生部派之爭後,學術化的論述與諸多後世學說的闡論,是脫離現實生命之體驗的一種形式現象,而造成容易被左右或不堪一擊的體質,因而在印度教的強勢氛圍裡,便紛紛被消融了。
而這個觀點也可以延伸到你提出的第二個問題: 佛學研究是不是很重要的事( 雖然實修實證也重要)? 應該說實修比佛學研究還重要!這個概念可以更明確被理解的是: 佛學研究是「 佛學」,是一種 學術學問,對悟道或成道的解脫體驗沒有太大的幫助。
如果要當學問家,就不能沒有佛學研究的著力;但如果要解脫生死,就不能不走實修之體驗,否學術空談哪能有何證量呢? 而實修就是「學佛 」,是生命境界之提升 的首要。
也是人類的當務之急!誠如上述的佛教為何在印度消亡,主要是背離了「學佛」的原質,走上了莊嚴的學術研究之路徑,「煮沙不成飯」是事實吧! 就以廣欽老和尚來說,過去有人請教他,修行要念(研究)甚麼經 ?他說:「 只管念佛就是!
」可是學者一直逼問 ,他才勉強說:「那就看 心經吧!」而大家都知道心經是般若思想的濃縮,老和尚終究還是希望學者「看空」。 再說玄奘大師,到印度求法與翻譯佛經是他一生的志業,然而晚年時,便一再要求有修行的時間,奈何重任壓身,很難有餘暇而為此感嘆不已!
可見實修有多麼重要! 過去末學一直在大藏經中鑽研,雖然還沒到皓首窮經的地步,但對於實修的忽略至今頗感愧疚,甚至認無那是一種罪惡!
實修好!而且要及時!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即佛陀时代,印度教就已经传到尼泊尔。当时,居住在吠舍离(今属北印度比哈尔邦)的李查维人(汉译佛经中译为离车、利车、离车毗等),被摩揭陀国阿舍世王打败,逃到尼泊尔,在尼泊尔建立了李查维王朝。
李查维人把他们所信仰的印度教也带到尼泊尔。李查维王朝的国王们,多数崇信湿婆神,也有少数推崇毗湿奴神。在当时的尼泊尔,既有印度教信仰,又有佛教信仰,二教并行不悖。
公元8世纪,尼泊尔国王把印度教改革家Shankara商羯罗大师请到尼泊尔,大力宣讲印度教,并排斥佛教,故使印度教有一个较大的发展。14世纪,马拉王朝著名的国王贾耶斯提蒂.
马拉(1382—1422)极力推广印度教,他使种姓制度在尼泊尔确定下来。此后,马拉王朝的历代国王都尊崇印度教,不断地修建神庙,迎请印度的婆罗门担任神庙祭司,供奉梵天、湿婆和毗湿奴大神,使印度教在尼泊尔的影响逐步超过佛教。13世纪穆斯林统治印度以后,大批的印度王公和婆罗门为了逃避伊斯兰教的迫害而涌入尼泊尔,也使印度教在尼泊尔的势力扩大。到了18世纪,印度教在尼泊尔已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