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40年间进口电视剧 《排球女将》曾掀超高收视
《加里森敢死队》
21上世纪70年代末,电视机在国内逐渐普及,人们对节目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没有足够的原创节目相匹配,“等米下锅”甚至“无米下锅”的局面让电视台深感困扰。于是,引进境外影视剧风行一时。
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中国内地第一部译制剧。紧随其后的是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1981年,《姿三四郎》在上海电视台播出,成为中国内地引进的首部日本电视剧。
《大西洋底来的人》
同样在1981年,广东电视台也引进了一部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该剧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如今“40+”的一代人,依然记得小时候模仿过的“晴空霹雳”和“流星赶月”。1983年,广东电视台引进并播出了《霍元甲》,这是内地首次引进港剧。次年,该剧在央视播出,爱国自强的主题振奋了国人。
上世纪80年代,广东引进的境外电视剧还包括《血疑》《海蒂》《大地恩情》《卓别林剧集》《狄更斯传》,等等。而在引进剧的背后,有一个以广东话剧团演员为班底的“国语译制团队”,张家齐、柏崇新、简肇强、姚锡娟等是其中的“骨干”,他们共同参与和见证了广东国语译制剧的“黄金时代”。
黄元申饰演霍元甲
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让珠三角的电视观众拆掉“鱼骨天线”,广东急需有自己的电视节目。时任广东电视台副台长的钮祖印,带领台里一行人到央视寻求节目支持。这趟“北上”,可谓不虚此行。
当时,内地的改革开放也向香港电视人打开了窗口,丽的电视主动选送《霍元甲》给中央电视台。此时,正好遇上广东电视台来要节目,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曾任广东电视台台长的阮若琳便把这部剧推荐给钮祖印。一行人把《霍元甲》带回广东之后,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电视台对剧集进行了两轮审核,均认为只要稍作修改就可以播出。钮祖印回忆说,当时广东台播出的版本,把剧中霍元甲的两个老婆删掉了一个,总共剪掉了二三十分钟,并加上了国语配音。之后询众要求,广东台又播出了《霍元甲》的粤语原声版本。
从《霍元甲》开始,广东台与香港的电视台建立了联系,先后从香港引进了十几部电视剧,大大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钮祖印说:“当时,广东电视台节目之丰富、影响力之大,对撤掉鱼骨天线起到了一定作用。”除了《霍元甲》等港剧,钮祖印还积极与香港片商联系,把《血疑》《排球女将》等国外剧集引进内地。不过,经验丰富的钮祖印也有“老猫烧须”的时候,他坦言:“我最遗憾的是推掉了《上海滩》。当时我觉得这部剧武打场面和钩心斗角的剧情太多,就没要。后来这部剧给了上海电视台。”
当时的广东,还成为境外节目引进到内地的一个“中转站”。钮祖印介绍,从《霍元甲》开始,广东电视台领头,各地省级电视台组成了商业联盟。引进节目后,广东台会与其他有需要的电视台分摊节目成本。如今,分销版权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商业行为,但在电视台体制尚未转变的当时,分销节目的原则却是“不能盈利”。钮祖印解释:“广东台不能利用节目赚钱,只要保本、略有利润就可以了。”随着境外节目在内地的火爆,引进价格也水涨船高,一部剧从两三千美元一路涨至一万美元,分销播放权的确有效地减轻了广东台的经济压力。
荒木由美子饰演小鹿纯子
节目引进之后,就是译制和配音工作。广东电视台于1981年9月正式筹建译制组,对台里的节目、国产电视剧和引进的国外影视节目进行粤语配音。广东电视台用粤语配音的第一个电视节目是电视小品《十万火急》,第一部电视剧是《崂山道士》。此后,粤语版《高佬江愁新房》《光明的天使》等电视剧均在广东本土引起了不错的反响。1981年初,广东电视台为14集国产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进行了粤语配音并播出。
不过,相比常被观众挑刺的粤语译制,同样在摸索中起步的国语译制则凭借高质量而备受欢迎。广东台引进《排球女将》时,邀请了暨南大学外语系老师禹昌夏根据日语原片进行翻译。当时40多岁的禹昌夏精通日、英、朝鲜等多国语言,还曾在珠影工作多年,他的翻译朗朗上口,且颇具文采。
《排球女将》的国语配音工作则由广东话剧团负责,这是此后红遍全国的“广东配音小分队”第一次登场。这拨人里绝大多数是首次接触配音工作,比如,剧团舞美刘文玲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因此被安排为剧中的“花子”配音;为女主角“小鹿纯子”配音的姚锡娟,也只是在学生时代有过一点配音经历。他们因为《排球女将》而集结,却随着这部剧的走红而成为专业的“配音演员”。为剧中女排教练“速水大介”配音的简肇强回忆说:“在完成《排球女将》的配音之后,我们的主力团队就组建出来了,除了我,还有姚锡娟、柏崇新、张家齐。之后红遍全国的《血疑》《霍元甲》《海蒂》等,都是我们这个主力团队配音的。”
上世纪80年代,全国有几个老牌译制厂,包括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译制片部等,但广东的译制机构不在其列。姚锡娟说:“这些老牌译制厂已经摸索出一套译制工作流程,而广东这边的配音环境还有相当的差距,所以我一直说自己是‘业余’的配音演员。”为了缩短差距,他们只能啃硬骨头,还定出“配音三原则”:动情、传神、还魂。配音如果达不到以上几点,就要重来。
1962年,姚锡娟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随后被分配到羊城话剧团当演员。“大二那年,教我台词的是莫愁,她的爱人是时任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陈叙一。陈老师带我去配音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一部动画片,我‘演’一只喜鹊。”那是姚锡娟第一次接触配音工作。但直到《排球女将》被引进,她才有机会再度开声。“那感觉像是天上掉下了馅饼,但其实我为这次发声已经准备了很多年。那年,我刚好40岁。”姚锡娟笑言自己抓住了“青春的尾巴”。
上世纪80年代的广东电视台还在人民北路,配音室就建在楼梯旁边,不到15平方米。译制小分队的配音速度不快,三天配一集。他们早上进录音室,中午吃个饭,就在录音室的长椅上休息,傍晚才出来。“因为一到现场就要开始配音,所以我们前一天晚上就会拿第二天的带子回家看,反复练习。”简肇强说,他们一开始还得克服“话剧腔”,这个转变也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练习。
有时,困难来得猝不及防。为《血疑》配音时,时间比较急迫,有时翻译一集,就配音一集,立即播出一集。到第五集时,给“光夫”配音的柏崇新不会讲英语,配到英语台词时就卡壳了。怎么办?配音导演张家齐赶紧找来英语说得不错的录音技术员小钟当“替身”救场。这事给张家齐提了个醒,他赶紧去查剧本,发现后面的外语台词还不少:光夫还要说法语,幸子要说英语、法语,大岛茂要说德语……于是,这拨40多岁的中年人,晚上开始集体跟着老师攻克外语关。
简肇强回忆说:“当时姚锡娟配音一集拿到手是3块钱,我酬劳最高,25块钱一集。《血疑》完成后,我拿到600多块钱,买了一台电冰箱。”按姚锡娟的话说,他们是“讲奉献”的一批人,凭着一股创作热情忘情工作。配音《海蒂》时,姚锡娟在下班路上骑车摔了一跤,下巴磕到鲜血直流。为了不拖延《海蒂》的播出进度,她去东山区人民医院缝针后只休息了两天,就又回到了配音室。“我下巴还流着血,配音时痛得全身冒汗,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姚锡娟调侃自己是在用“血汗”搞创作。
姚锡娟的丈夫是知名演员杜熊文,他长年在外拍戏,姚锡娟只能请人帮忙带孩子,自己全身心扑到配音工作中。由于没接受过系统的配音训练,她很快就遇到了创作瓶颈。在《血疑》之前,姚锡娟配音的角色都是小女孩——小鹿纯子14岁至17岁,海蒂7岁。而《血疑》里的“幸子”又是一个17岁的女孩,姚锡娟的声音已经被观众熟悉,如何能让角色有所区别?于是,她开始琢磨幸子的原声,模仿山口百惠的声音作“还原”处理。终于,姚锡娟渡过了难关,也迎来了配音生涯的巅峰时刻。
1985年4月3日,第三届大众电视金鹰奖在杭州举行。那一届颁奖礼是广东译制剧创作者的“丰收季”:《霍元甲》获得优秀连续剧奖;简肇强和姚锡娟凭借《血疑》分获最佳男女配音演员奖;同样获得优秀连续剧奖的《今夜有暴风雪》也是由简肇强配音。
从《排球女将》到《霍元甲》,再到《血疑》,广东的译制剧影响了一代人。钮祖印坦言:“我们没想到《霍元甲》的影响会那么大,家家都在看,人人学唱《万里长城永不倒》。”1984年,《大侠霍元甲》登陆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造就了全国人民同追一部剧的盛况,更掀起一股武侠热。1985年的大年三十,广东歌手吕念祖将该剧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带到央视春晚的舞台。
因为这部剧,“霍元甲”黄元申、“赵倩男”米雪[微博]、“陈真”梁小龙等成为第一批在内地走红的香港演员。随着引进剧蹿红的,还有配音演员。简肇强回忆:“《血疑》播出后,我收到几百封来信,有的说我太需要这样的爸爸了、我都爱上大岛茂了,还有的说我有这样的丈夫就好了。”
1988年秋,粤剧名伶红线女到北京开唱,找简肇强去做主持。没想到,她发现简肇强的粉丝比她的粉丝还要多,因此笑道:“简肇强先生啊,别人来这儿到底是听你说,还是听我唱啊?”简肇强赶紧表态:“你才是红花,我是绿叶啊!”曾任广东电视台台长的刘炽在晚年时也调侃简肇强:“你演了一辈子话剧,也没大岛茂出名!”姚锡娟也是同样。她70岁那年去武汉演出,有人还在喊她配音《血疑》片段;去年她到上海演出,还有人喊她来个“晴空霹雳”。姚锡娟不无感慨:“40多岁这批人,一提到姚锡娟,就和‘小鹿纯子’联系在一起了。”
有趣的是,这几部引进剧也引领了一波时尚浪潮:《血疑》开播后,市面上卖起了“光夫衫”,发廊里也打出了“幸子头”的招牌;《排球女将》里的小鹿纯子,则让“小鹿纯子头”成为新时尚。同样是因为《血疑》,内地电视台学会了在电视剧播出前加播广告——这件现在习以为常的事,当年还引发了不少市民的不满。《排球女将》的播出,则让无数观众对排球运动产生了浓厚兴趣,这股“排球热”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五连冠”一直延续至今。
简肇强与“大岛茂”饰演者宇津井健,姚锡娟与“小鹿纯子”饰演者荒木由美子,分别有过一次见面。
1984年10月3日,《羊城晚报》头版刊登了文章《万水千山总是情——记中、日两位“大岛茂”的会见》,文中提到:“九月二十九日下午,两位‘大岛茂’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棚里会晤。宇津井健热烈地和中国‘大岛茂’拥抱,情不自禁地说:‘我早就听说中国为我配音的艺术家非常成功,声音富有魅力。我们的《血疑》能在中国受到欢迎,完全是由于你们的努力。’简肇强说:‘主要还是您演得好。我体会着您的感情,追踪着您的表演、气息和节奏——我是根据您的表演来表演的。我完全是一边配音,一边学习的。’”两人在这次会面中,还表演了剧中幸子去世后大岛茂讲课的一段台词。
见面之后,两人回程时在北京首都机场邂逅,一个要回广州,一个要回东京,两人紧握彼此的双手,相约再见。可是,两人终究没有再见面。2014年3月14日,宇津井健去世,享年82岁。
今年85岁的简肇强,仍能脱口而出《血疑》最后一集大岛茂讲课的台词。他也记得从北京回广州的那天,羊城晚报记者吴其琅和黄兆存在他家里等候采访的情景:“他们采访了我,赶紧发了消息,然后我们在家吃了螃蟹。”这篇报道的最后一句话是:“‘万水千山总是情’,让两国的精湛艺术更好地筑起一座友谊的金桥吧!”
2004年12月,饰演小鹿纯子的日本演员荒木由美子做客央视节目《艺术人生》。节目邀请了不同时期的中国女排队员张蓉芳和赵蕊蕊,此外还有姚锡娟。见到姚锡娟时,荒木由美子感叹:“挺奇怪的感觉,好像过去我们见过,几十年后我们又见了的这种感觉。”姚锡娟说:“我是见过你好多次了,配音了71集,每一集都见到你,但是你是第一次见我。非常想见你,多好!”姚锡娟说这话时,荒木由美子流下了热泪。主持人朱军[微博]也感慨道:“应该说她们两个人合二为一,才是中国观众真正认识的那个小鹿纯子。”随后,姚锡娟和朱军合作,配音了一段小鹿纯子与教练对话的场景。“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和她的唯一一次见面。”姚锡娟说。
那次节目回顾了《排球女将》当年在中国的热度,荒木由美子也分享了当初拍摄该剧的过程以及自己的人生经历。荒木由美子因《排球女将》走红之后,却选择了结婚,退出演艺界做了全职太太,照料身患重病的婆婆,数十年如一日。而姚锡娟则比荒木由美子幸运得多,她因为给“小鹿纯子”配音,为观众所熟悉,有了许多表演机会。最近几年,年逾古稀的姚锡娟参加了不少朗诵活动,朗诵《叶甫盖尼奥涅金(选段)》《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最后一课》等。如果现场观众强烈要求,她也会振臂喊出曾影响了一代人的那四个字:“晴空霹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