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拍出《药神》的导演,有来头
截止到昨天,上映16天的《我不是药神》总票房已经突破27亿,成功赶超《速度与激情8》(26.7亿)杀入中国影史票房榜前5。
它的收官成绩,预计将在33亿左右。
同时,影片的口碑持续坚挺,目前仍在豆瓣保持8.9高分,妥妥的年度现象级“大片”。
《药神》不仅火了山争哥哥及一众主演,也让隐身幕后的青年导演文牧野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
文牧野今年只有33岁,名副其实85后。
从默默无闻到一飞冲天,他只用了一部大银幕处女作便完成了很多导演可能一辈子都达不到的成绩。
徐峥曾发微博专门解释,说“我只是联合监制和主演,并不是导演。导演是文牧野,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年轻人。希望大家重视。”
能获得观众的喜欢和业内大佬的支持,年纪轻轻的文牧野真是羡煞旁人。
可任何成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
在这之前,文牧野其实还只是一个拍过几部低成本学生短片的新人。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像2010年的《石头》、2011年的《金兰桂芹》、2012年的《Battle》和2014年的《安魂曲》。
不要小看这些十几或二十分钟的短片,正是在完全由自己主导的学生电影的拍摄中,文牧野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风格,同时也吸引了徐峥和宁浩的注意。
如果仔细对比来看的话,还能从中找到《药神》的一些影子。
所以接下来,小万将与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文牧野导演如何从拍学生短片到成为30亿+导演,如何从一个业余影迷成功转身为职业导演。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
虽然我们知道文牧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路阳、陆川也是如此),且是著名导演田壮壮的学生,可谓师出名门。
文牧野与导师田壮壮在活动现场拥抱
但文牧野在来北京之前,他只是一个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三本院校的普通学生。
一张画质极低的文牧野学生时代照片
由于大学课程极为单调,所以喜欢电影的他在学校期间便拉着朋友拍短片,而他的片子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这让一个从小在班级倒数、高考只考了290分的别人眼中的差学生一下子变得自信起来。
2008年毕业后文牧野成为“北漂”,并像当年的宁浩一样一度靠拍广告谋生,但拍电影的愿望,他一直未放弃。
在这期间,他用工作赚来的钱拍了一部目前网上能看到的他最早的短片作品《石头》(2010,时长21分钟)。
《石头》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或者说它就是截取了一个生活片段。
男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郊外棚户区的单身小青年,陪伴他的是一只叫石头的狗狗。
因棚户区拆迁,男主人公到城里找了一份保险推销员的工作,并带着石头一起搬到了居民楼里。
主人公开始每天上班忙于工作,石头却渐渐变得不吃不喝,直到有一天被告知患上了尿道炎,怎样治疗都没有效果。
眼看石头奄奄一息,男主人公带着他重回故地(实际是想把它抛弃),此时这里已一片废墟。
奇迹的是,狗狗回到“家”后瞬间恢复了活力,并跑到它以前经常撒尿的那棵树下痛快地撒了一泡尿。
主人公站在废墟中间,呆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故事就此结束。
虽然《石头》是8年前的一部短片习作,但小万看来,文牧野导演在这里就已经显露出了他对人细腻情感的把握能力。
整个短片娓娓道来,表面上说的是人狗情,其实讲的是现代社会对底层人的挤压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冷漠。
乡村与城市两种空间环境的对比、狗狗的“生病”和“康复”也都有双关意义。
其中一个关于男主人公无法负担为狗狗注射高价营养针的细节也可以对应起《药神》中的天价抗癌药话题。
《石头》之后,文牧野的下一部短片《金兰桂芹》(2011)是他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时所拍。
连考了三年才考上电影学院的文牧野在他这部从“杂牌军”转到“正规军”后的第一部研究生作品中反而显得更加返璞归真。
《金兰桂芹》成本极低,据说只花了1000块,是文牧野趁暑假回家时拍的。
短片围绕两个老太太结伴去缴有线电视费这一细节,不仅生动刻画了金兰和桂芹两个性格迥异、喜欢拌嘴的老太太,而且在方言喜剧的基础上触碰到了空巢老人情感孤独的一面。
故事前段是这对老姐妹在路上的瞎白话和互怼,充满喜剧感。
到了结尾,电视费没有缴上,依旧看不了电视(看电视是孤独的体现)的桂芹想要回家,这时金兰拉住了她,并说了一句“留这儿,陪我唠会儿嗑呗?”
文牧野在这部短片中没有放入更多的技术性和技巧,所以片子看起来会显得比较粗糙,也就是我们说的“不像电影”。
但正是这在朴素的纪录片手法下,观众的注意力全被故事和角色占据,并最终在结尾一刻戳中观众的情绪。
这种观看体验的弧线变化(由喜剧到深情)在《药神》中有类似的运用。
现实主义+人文关怀,再加入一种单纯的、瞬间的触动与思考,是《金兰桂芹》和《石头》的亮点所在。
有了两部小情节短片的历练后,文牧野以专业级水准拍摄的11分钟短片《Battle》让他获得了多个奖项的肯定。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机缘便是徐峥在2013年的First影展上看到了这部片子,决定把评委会大奖颁给他。
徐峥还留给了文牧野一句话——“你可以更主流”,为未来二人合作《药神》开了一个好头。
《Battle》讲述的是一个穆斯林青年来到北京打工,受环境和文化的影响而违背伊斯兰传统在自己的后背上纹身。
父亲来北京看望他,发现了纹身并与儿子大吵,最后儿子洗去纹身,默默地送父亲离开。
短片最大的特点就是文牧野第一次尝试现实环境取景下的手持晃动摄影与快速剪辑,并探讨了自由、信仰以及个体挣扎,在技术和主题上都比前两部要有锐气。
这种对更大的社会议题的介入理念延续到了文牧野的最后一部短片《安魂曲》(2014)中,这也是他的毕业作。
《安魂曲》曾入围多个国内外短片电影节
从《安魂曲》中,我们更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药神》的现实主义痕迹。
首先他大胆选择了很少有人敢碰触的“冥婚”。
讲述了一个因车祸而失去妻子的年轻丈夫为了给重伤的女儿筹集高昂的开颅手术费,而不得已把自己妻子的尸体卖给了一户丧子人家做冥婚。
新闻真事改编、高价医药、苦涩众生、法与情的两难处境,《安魂曲》相当于为文牧野拍《药神》做了一次演练。
宁浩正是在看了《安魂曲》后决定把文牧野签下,并亲自把《我不是药神》的原初剧本和导演职位双双交给了他。
三年磨一剑,文牧野,最终成了。
天将降大任,被砸中的那个人也必然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从一个拍1000块钱成本小短片的学生导演,到跨越至大银幕打造出30亿+票房的“国民电影”,看似年轻的文牧野其实也已走过了近十年的时间。
他还记得当初刚考入电影学院时,与他同龄的人都已经硕士毕业了。
但导师田壮壮帮助他确认了一件事,那就是拍电影的意义就在于拍电影本身,而不是附加物,切记戒骄戒躁。
这让他对自己确定的事情无比坚持,就像他把《药神》从最初的一个文艺片变成现在的商业片样子,但又不丢失应有的现实关怀。
这是他从拍简陋的学生短片到拍大电影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路子,也是一条很务实的经验,希望他能继续走下去。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