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咨询:苛税猛于虎 越减税企业税赋越重说明什么
结构性减税是2012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试图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时移世易,晃眼已至岁半,回头检视这半年来结构性减税的成果,答案似乎并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不少企业反映,这结构性减税怎么越减越多?
典型者比如江苏。据江苏新闻广播报道,江苏于2011年11月1日将增值税、企业税起征点上调至上限2万元,贯彻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但是近日,有不少商户反映,该政策执行后,税务部门在估算他们月营业额时,都提高到了2万元,原来每月只需缴纳180元的国税,现在提高到了600元。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湖南。湖南邵阳于2012年1月1日施行《邵阳市企业所得税分类动态管理办法(试行)》,将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分为三类,其中一类企业将被实行“查账征收,定率预缴”的征收方式。言下之意,邵阳的税务部门是打算让企业把未来的所得税“预缴”上来。
根据安邦研究团队所掌握的情况,在这半年的结构性减税中,反映税负不减反增的企业决非个案,而普遍存在于各地区各行业中,很多企业都在诉苦,觉得今年的经营要比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更加困难,税收得也更多。究其原因,在税务实践中,除了法律所厘定的税率,税收征缴的力度也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最终税负。
一般情况下,税务机关对绝大部分企业并不是按税法要求“应收尽收、依法征收”,而是采取适当折中、弹性征收的办法,其中的变量取决于当年的税收任务:财政压力大时加大征收力度,压力小时则可适当放松征管。
2012年中国经济减速,土地财政也因房地产调控而锐减,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势必竭泽而渔,而这作用于企业,则是结构性减税却越减越多。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在调研中发现,在征税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本来应该摊进成本的项目,税务局说不摊成本而应该缴税;还有的则是定税或者包税,税务局说多少就是多少;除了税之外,地方还摊派了各种费用,这左一搞右一弄的,最后收的税反而更多。
苛税猛于虎,过重的税负令企业苦不堪言。有企业主表示,税费太重,不逃税公司没法生存。更有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小微企业都在避税,通过做高成本抵消利润,申报上去的多为假账,以规避企业所得税的征缴。据了解,除了25%的企业所得税和17%的增值税,企业还需缴纳名目繁多的各种杂税,如城建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更为可怕的还有林林总总的费用,包括教育附加费、水资源费、社会保险费、地方教育费、残疾人就业金、工会经费以及工商、环保、卫生、质监、公安等众多部门征收的各类行政性收费,这还不包括各种违规的罚款和滞纳金,更骇人的是,这些税费大多不管企业盈利与否都要缴纳。
按这种收法,企业纯粹是在为政府打工。试问,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又有什么企业愿意投资生产继续做实业?中国经济近几年一直处于金融化、空心化的过程中,只因企业经营的环境实在太差,首当其冲的便是高税负。
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认为,“减税增负”的矛盾现象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特质。在一般情况下,中国政府是典型的经济型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兴趣不大,但对有钱的东西感兴趣,不来钱的事情则不愿意做,如投资审批、市场准入、收税收费、基建、招商引资等,无不如此。
对于“减税增负”的现象,政府部门肯定会对有所解释,认为这是把过去的漏洞补上,把不规范的事做规范。虽然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市场环境实际上是由政府塑造,如果不能让企业轻松经营发展,不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这种制度环境肯定有问题。
实际上,中国的税收制度在设计上就存在问题,政府权力过大,缺少制衡。在此背景下,让税务部门主导设计并执行减税方案,其效果可想而知,怎么减也减不下来。
结构性减税要减到实处,越减越多只能表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仅靠结构性减税远远不够,需要对整体税制动大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