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虎分期付款 并非人人都宜搞分期付款

2017-05-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上周,笔者在我市的某手机卖场发现,为了刺激手机的销量,缓解一些消费人群暂时的囊中羞涩,尤其像大学生和低收入人群,如今在实体店购买手机都能进行分期付款,而手续仅需提供身份证和银行卡.的确,大到贷款买房.买车,分期还款,小到网购消费,信用卡分期,分期付款这种消费形式有时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下意识选择,甚至被称之为一种理财观念--花明天的钱,保持当下的现金流充足.但笔者却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种提前消费,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和消费习惯不好的人群,比如大学生.没错,看似最初为缓解低收入人群经济压力,而出

上周,笔者在我市的某手机卖场发现,为了刺激手机的销量,缓解一些消费人群暂时的囊中羞涩,尤其像大学生和低收入人群,如今在实体店购买手机都能进行分期付款,而手续仅需提供身份证和银行卡。

的确,大到贷款买房、买车,分期还款,小到网购消费,信用卡分期,分期付款这种消费形式有时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下意识选择,甚至被称之为一种理财观念——花明天的钱,保持当下的现金流充足。但笔者却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种提前消费,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和消费习惯不好的人群,比如大学生。

没错,看似最初为缓解低收入人群经济压力,而出现的分期付款形式其实并不适合大家口中的“穷人”。首先,分期付款并不是免费的午餐,任何分期形式都有成本,不是每个月的利息,就是不少的手续费。

以手机卖场的购机分期付款为例,每1000元分期,分一期还款需付35元利息,时下一部6188元的iPhone7,如果分6个月6期购买,那么需多支付近1300元的利息。这还不排除一些商家会对支持分期的商品进行提价,或者奢侈品的分期付款利息会随其身价水涨船高的情况。

而对于消费习惯不好的人来说,以“小首付”就能立马买到“大物件”这种,类似于杠杆似的分期付款方式,更容易引发他们“买买买”的冲动,从而使得消费习惯更加不合理,更容易超出其负担能力,不断为“超额”的商品和大笔分期成本买单。

正如《华商报》5月21日报道的西安大学生一样,因觉请客吃饭有面子,又苦于家长给的生活费不够,他就借了校园贷,前前后后,借款从2万元滚至20万元。

由此可见,当没有固定收入,无还款能力的低收入人群和消费习惯不好的人群,以极小的代价,购买了超出其经济能力的物品,那么,随后的数笔分期还款很可能将成为他们极大的压力。一旦逾期未还,轻则损坏信用记录,影响今后的贷款、毕业等,重则不可想象。

毕竟,不论是低收入人群、消费习惯不好的人群还是无固定收入的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却并不代表其具备合格的财商或者自制力,而校园贷、高利贷所导致的这类悲剧早不鲜见。

因此,是要选择适当压制内心物质欲,合理消费,过能够负担得起的生活,还是要过没钱就分期,“消费一时爽,欠债无法偿”的生活,这几类人群可要想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