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谊之子靳军妻子 毛泽东之子毛岸英妻子刘思齐简历 揭秘毛岸英妻子最后嫁给谁?(图)

2017-08-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刘思齐曾经是毛岸英的遗孀,至今仍然以毛岸英的妻子的身份出现.1962年2月,刘思齐与杨茂之结婚,作为毛岸英遗孀的身份已成历史.刘思齐现今的正式身份是杨茂之的妻子刘松林.以江青为例,1943年在延安与毛泽东结婚,就不再是唐纳妻子蓝苹.蓝苹已进入历史,不堪再提.   刘思齐,自幼命运坎坷,随母亲四处漂泊,在她的生命中有两位本世纪中国堪称为伟大的人和令人敬仰而难忘的亲人.一位是她的公公毛泽东;一位是她第一任丈夫毛岸英.她的生命,因此不再平凡和单薄,打开尘封的记忆,一同踏上往日的岁月,走进毛氏家庭--刘

刘思齐曾经是毛岸英的遗孀,至今仍然以毛岸英的妻子的身份出现。1962年2月,刘思齐与杨茂之结婚,作为毛岸英遗孀的身份已成历史。刘思齐现今的正式身份是杨茂之的妻子刘松林。以江青为例,1943年在延安与毛泽东结婚,就不再是唐纳妻子蓝苹。蓝苹已进入历史,不堪再提。

   刘思齐,自幼命运坎坷,随母亲四处漂泊,在她的生命中有两位本世纪中国堪称为伟大的人和令人敬仰而难忘的亲人。一位是她的公公毛泽东;一位是她第一任丈夫毛岸英。她的生命,因此不再平凡和单薄,打开尘封的记忆,一同踏上往日的岁月,走进毛氏家庭……

刘思齐的父亲刘谦初、母亲张文秋都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然而因叛徒出卖,1929年7月,夫妻二人双双被捕入狱。1930年1月,张文秋被营救出狱时已怀有7个月的身孕。临别前,刘谦初为妻子腹中的胎儿取名叫刘思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长期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张文秋,受党组织派遣,携女儿来到延安。已经8岁的刘思齐,长得俊秀伶俐,而且能歌善舞,经常参加一些文艺演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见到了毛泽东,并且成了他的干女儿。

1938年,刘思齐随母亲张文秋一起前往苏联给继父看病,途经新疆时,遭遇了反动军阀盛世才的扣押,之后,一家人在狱中度过了艰苦的四年时光。一九四六年,在周恩来等人的斡旋下,新疆军阀答应放人,14岁的刘思齐才又回到延安。这一次,她见到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毛岸英。

也许是因为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毛岸英对这个眼睛大大的漂亮姑娘几乎是一见钟情。然而,他那直白的爱情表白令刘思齐有些惊慌失措,她从未想过自己竟会是毛岸英喜欢的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刘思齐和毛岸英来到了北京。

此时的他们已是情深意切,在征得毛主席同意后,两人举行了婚礼。这场婚礼后来被称作是一场最高规格、却最低场面的婚礼,而毛泽东送给儿子的结婚礼物仅仅是一件他曾经穿过的黑色大衣。刘思齐和毛岸英结婚后,在学校里就改了名字叫刘松林,因为学校管理十分严格,她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在毛岸英奔赴朝鲜战场前,他们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过两个多月,然而那段时间却是刘思齐一生中少有的快乐时光。

刘思齐和毛岸英折叠刘思齐的母亲张文秋是毛泽东的革命战友,1927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见到张文秋,知道她结婚才3天,就开玩笑说:如果你生了女儿,我们就要"对亲家"。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没想到成了事实。不仅刘思齐与毛岸英喜结连理,她的妹妹邵华与毛岸青后来也组建了家庭。

毛岸英刘思齐结婚照1946年,毛岸英秘密回到延安。不久,他遵照父亲的嘱咐,去乡村劳动。因胡宗南进犯延安,毛岸英才回到毛泽东身边。 建国后,毛岸英在北京机器总厂任党支部副书记。1949年10月15日与刘思齐结婚。朝鲜战争爆发后,毛岸英参加志愿军赴朝,1950年11月24日上午,毛岸英不幸牺牲。同成千上万劳动人民的儿子一样永远的留在了那里。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主动请缨,要求去朝鲜前线。但是毛岸英对刘思齐说的却只是去执行任务。然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毛岸英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可是自始至终,刘思齐一直蒙在鼓里,直到三年后,她才知道毛岸英当时出差去的地方是朝鲜,而岸英已经牺牲在了朝鲜战场。

苏联留学折叠毛岸英牺牲后,刘思齐在毛泽东的同意下去苏联留学。1955年9月至1957年9月,刘思齐在莫斯科大学数学系学习。1961年秋天,她被分配到解放军工程兵某部从事翻译工作。1962年2月,刘思齐与空军学院教员杨茂之结婚,生有两子两女,其中长子叫杨小英,是为怀念毛岸英起名的。后来,经过“文革”的曲折坎坷,刘思齐被分配到军科院工作,直至退休。

著书序言折叠编辑本段《毛岸英在朝鲜战场》这本书的作者:武立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毛岸英原来的妻子刘思齐为这本书写的序言,从字里行间深深的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岸英离开我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五十年来,“毛岸英”这三个字镌刻在千千万万中国人民

50年代初张文秋与刘思齐、邵华、张少林的心中而永不褪色,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和鼓励。我看过许多研究和褒扬毛岸英的著作,但专门介绍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的书,这还是第一本。这本书仿佛带我走过一条长长的时空隧道,又把我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作者曾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工作过,多次为毛岸英烈士扫墓。他凭着对毛岸英的一种情感、对历史的一份责任,通过在朝鲜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采访了不少志愿军老战士,搜集并研究了大量的相关史料,费时数载,终于完成了这部纪实文学,其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这本书从1950年秋中央决策出兵,写到1959年春我去朝鲜扫墓,其中重点写了毛岸英赴朝前后一个多月的活动。尽管时间跨度不大,但作者以纪实的笔法,从一个侧面再现了朝鲜战场上毛岸英的真实生活,其中也适当夹叙了毛岸英赴朝前各个历史时期的生平事迹。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其中有些故事鲜为人知,的确是一本歌颂先烈、教育后人的好书。

毛岸英在朝鲜大地上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三十四天,我作为他的妻子,当时根本不知道他去了哪里,直到两年后的一九五三年初,才知道他去了朝鲜前线,对于岸英赴朝参战前后的生活与战斗我知之甚少。作者在书中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一切,故事生动,发人深思,催人泪下,我被书中的诸多情节所吸引、所感动、所振奋。

看完这个书稿,不禁使我想起半个世纪前那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想起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想起为保卫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数十万志愿军烈士。朝鲜的同志曾对我说:“朝鲜的山山水水遍染着志愿军烈士们的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