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发热查因 4个方法帮你轻松降温

2019-02-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发热是指体温异常增高.由于小儿的新陈代谢较成人相对旺盛,且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完善,故小儿时期的正常体温较成人稍高.昼夜之间体温有一定波动,晨间低,下午稍高,波动范围不超过1℃.饮食.运动.哭闹.室温过高.穿衣过厚等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性升高,这种变动不属于病理性发热.正常小儿的肛温波动于36. 9-37.5℃之间,舌下体温比肛温低0. 3-0.5℃,腋下温度为36-37℃,个体间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但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时可认为发热. ti

发热是指体温异常增高。由于小儿的新陈代谢较成人相对旺盛,且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完善,故小儿时期的正常体温较成人稍高。昼夜之间体温有一定波动,晨间低,下午稍高,波动范围不超过1℃。饮食、运动、哭闹、室温过高、穿衣过厚等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性升高,这种变动不属于病理性发热。正常小儿的肛温波动于36. 9~37.5℃之间,舌下体温比肛温低0. 3~0.5℃,腋下温度为36~37℃,个体间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但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时可认为发热。

发热的病因:

1.感染性发热

发热的原因可为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感染。短期发热(热程在2周以内)的常见疾病有:

①细菌性疾病:如细菌性肺炎、尿路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痢疾、猩红热等;

②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肠道病毒感染等;

③真菌性疾病:如白色念珠菌病、新型隐球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等;

④其他:如支原体肺炎、恙虫病、斑疹伤寒、血吸虫病、疟疾、阿米巴肝脓肿等。

⑤长期发热(热程在2周以上)的常见疾病有:败血症、胆道感染、结核病、胸膜炎、伤寒、副伤寒、骨髓炎、深部脓肿(如肝、肾周、膈下)、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肾盂肾炎等;

2.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以下疾病:

(1)结缔组织病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川崎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等。

(2)组织破坏或坏死:如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网状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等。

(3)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癫痫持续状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广泛性皮炎、大量体液丢失等。

(4)其他:如药物热、暑热症、高钠血症、血管内栓塞、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等。

发热的发生机制:

1.致热原性发热各种病原在体内产生致热原,作用于病灶组织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当致热原进入血循环后,作用于血管内感受器或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

2.非致热原性发热

(1)产热过多:组织破坏或坏死,使体内蛋白质代谢产物异常增多,成为致热物质。如惊厥或癫痫持续状态的发热,由于肌肉抽搐,短时期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而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发热,亦是由于基础代谢增高致产热过多。

(2)散热减少:发热的原因如大量失水、失血所致的循环血流量减少;广泛性皮炎、烧伤;外胚层发育不良致汗腺缺乏等。

(3)体温调节功能异常:如暑热症、颅脑损伤、安眠药中毒、大脑发育不全等。

发热的治疗

治疗方法:

(1)发热应尽快明确诊断。

(2)发热的预防应避免高热,适当降温。

(3)物理降温:可采用湿毛巾擦拭或凉敷,并注意所处周围环境阴凉通风。

(4)可酌情选用抗生素治疗。

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发热时表明人体免疫功能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而且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体温不太高时可以选用适量解热镇痛药物,但如体温超过40℃则可能引起惊厥、昏迷,甚至严重后遗症。故应及时应用退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