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幼年贫困 钱伟长幼年家庭贫困 上大学时身高不到1 5米

2017-09-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0年,一颗世界科学巨星陨落.7月30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逝世;不到一个月后,在几位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的考证下,钱伟长1937年在津居住过的旧居被确认.在人们都在怀念这位科学大师时,钱伟长居津旧宅的浮出水面,让这位科学巨匠的生前轨迹又多了一处可以纪念.自"湖北路15号为钱伟长居津旧居"的消息被媒体公布后,住在这里的居民冯培焰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接待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来访者,有各地的记者,也有闻讯想一睹钱伟长旧居风采的普通人.冯老先生从前宁静的生活也因此被打破,他没有想到,一位已

2010年,一颗世界科学巨星陨落。7月30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逝世;不到一个月后,在几位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的考证下,钱伟长1937年在津居住过的旧居被确认。在人们都在怀念这位科学大师时,钱伟长居津旧宅的浮出水面,让这位科学巨匠的生前轨迹又多了一处可以纪念。

自“湖北路15号为钱伟长居津旧居”的消息被媒体公布后,住在这里的居民冯培焰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接待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来访者,有各地的记者,也有闻讯想一睹钱伟长旧居风采的普通人。冯老先生从前宁静的生活也因此被打破,他没有想到,一位已故科学家曾短暂住过的地方竟然如此有吸引力,但细想起来就可以理解,是钱伟长用他卓著的科学功绩与品格让这座本来很平凡的小楼,从此有了非凡的生命意义。

在钱伟长98年的人生中,他在天津只度过了大半年的时间。但这半年却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在这里,他于战火纷飞的彷徨下找到了停歇地,得以积蓄能量继续前行,终于成就了日后造福社会的辉煌成就。无论是他工作过的耀华中学,还是他生活过的湖北路15号,都将永远保存一代科学巨匠的生命记忆。

上大学时身高不到1.5米

钱伟长逝世后,有关他的人生经历和生前轶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一名科学家和教育家在世的时候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和荣誉,去世后又得到世人的尊敬和怀念,他的生活经历和人格品质一定有很多非凡之处。而很多前来探访湖北路钱伟长旧居的人,也都试图在这座古老但依旧动人的房子里,找到关于这位科学巨匠的岁月故事。

钱伟长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的一个小农村,祖父和父亲、叔叔都是贫穷的乡村教师,他们以微薄的薪资负荷着家庭重担,上奉老母,下养妻儿幼弟,这使得钱伟长在幼年就深知生活贫困的艰辛。

在自传中,钱伟长写道: 在进大学前,他从来没有穿过一件新的衣服,穿的都是叔父们小时穿旧了并经过母亲改裁以后的旧衣,腰部都折叠着缝起来的,随着身长逐步放长,时间长了别处都褪了色,腰部就像围了一条深色腰带;布鞋布袜都要补了又补,有时补到五六层之多,穿起来很不舒服,夏天干脆赤脚。

为了糊口生活,钱伟长从小就争着帮助祖母、母亲和婶母采桑养蚕、挑花刺绣、拾田螺、捞螺蛳、捉田鸡、挑金花菜、马兰头、荠菜等田岸边上的各种野菜,还要做放鸭子,摸小鱼小虾,湖边挑灯捉蟹,泥中拾蚌等各种能贴补家用或助餐的活计。

那时因为生活贫困,农村中卫生条件又很差,钱伟长曾患过肠胃寄生虫病、疟疾、伤寒等各种疾病,在缺医无药的条件下,他终究还是活了下来。不过疾病却留给他一个发育不良的瘦弱体格。当他18岁进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1.

49米。“马约翰教授亲自为我们新生进行体格检查,测量身高的标杆最低刻度为1.50米以上,我是全班最矮的一个,在刻度以下,马老喊着说‘Out of scale’。后来马老告诉我,我是清华大学多少年来唯一的一个在标杆刻度以下的新生”。

一则报道让他“弃文从理”

谁也不会相信,作为一名享誉国际的物理学家,钱伟长从小的数理化成绩就很差,他的物理成绩甚至没有及格过。因为从小家庭贫困,钱伟长的小学和初中都是断断续续上的,因为他的父亲和叔父都有学问,所以他一直都跟随家里的大人学习。

也因为这样,他的数理化和英文的基础很差,但文史却很出色。另外,家庭的经济困难一度让钱伟长犹豫不决,不知是该考学还是马上就业。幸好那时有上海天厨味精厂创办人吴蕴初先生决定在全国设立清寒奖学金,公开以考试选拔补助家境清寒的高中毕业生上大学,钱伟长于是在1931年6月一个月内在上海分别考了清华、中央、浙大、唐山、厦门五个大学。

“无非是多考几个大学多些录取机会,但是居然都考取了。那时大学试题不统一,也不分科录取,我以文史等学科补足了理科的不足,幸得进入大学,闯过了第一关。

四叔钱穆时在北大当教授,我听从他的意见进了清华。那时清华文学院有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陈寅恪、雷海宗、俞平伯、杨树达等名教授,我对古文和历史也有兴趣,问题是进中国文学系还是历史系”。

然而,钱伟长最终既没有上国文系,也没有上历史系。尽管那时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教授陈寅恪和国文系的教授杨树达都很欣赏他,但到了清华的第三天,钱伟长竟然改变了主意。

1931年9月18日是钱伟长进入清华的第三天。那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三省,钱伟长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他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义愤填膺,一个想法猛然间冒了出来,他要“弃文从理”、“科技救国”。于是,他向那时的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申请选读物理系,但他入学时理科成绩很差,吴教授也劝他还是学文好。

在他的执着要求下,吴教授最后做了有条件的让步:试读一年,如果数理化三门课有一门不到70分,就转系回文学院。钱伟长认为,这是他一辈子中一个重要的抉择。一年后,钱伟长经过艰苦努力,克服很多困难,他的成绩终于达到合格,和物理系的10名同学一起升入二年级。

执教耀华的科学大家

大学毕业后,钱伟长考上了研究生,本可以继续在清华学习,然而1937年抗战爆发中断了他的梦想,由此也牵出了他与天津的一段情缘。钱伟长在自传里写到,“1937年抗战打断了我一切学习条件。北京沦陷后没有盘费南下,只好在天津耀华中学谋得物理教师的职位,度过困难,一年后积够盘费和汪德熙等四人同船经香港、海防,自河内乘滇越铁路经老街、蒙自,在1939年元旦到达昆明西南联大”。

而这中间的波折,天津文史研究者王振良则有详细记述: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钱伟长被迫离校进城,住到马大人胡同四叔钱穆家。11月,南京被日军攻陷,其时他的祖母、母亲均在无锡老家,好长时间音信难通。

12月初,钱伟长返回无锡之荡口镇,得见全家平安,这才算是安下心来。1938年春节后,钱伟长返回北平,并准备撤退到大后方。5月,为了筹足川资,他经学长何汝楫介绍,到天津英租界私立耀华学校教书,担任初三和高一两个年级的物理课,同时还兼女生班的班主任,月薪为150元。

这期间,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叶企孙和助教熊大缜临危受命转至天津,在英租界戈登路(今湖北路)清华大学同学会建起临时办事处,协调安排南下的师生员工和家属顺利过津。钱伟长在叶企孙和熊大缜的帮助下,在清华同学会旁边租了一所房子,暂时安顿下来,这座房子就是现在的湖北路15号。

64年后(2002年)的一天,在这里居住的冯培焰老人看到楼下停了辆小轿车,一个花白头发的老人坐在轮椅上,指着小楼和身边的人说些什么。后来,冯先生才知道,那个白发老人就是钱伟长。钱伟长借回耀华中学之际,又回到了自己曾生活了半年多的地方。

当年钱伟长从这里走出时还是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再回来时,他已是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大师了。那时,这个年轻的物理教师在国难之际,站在耀华中学的讲台上,激励学生要奋发图强、“耀我中华”,并与学生们一起唱校歌:“勖哉耀华为我学界光”。那以后的钱伟长,真正做到了“耀我中华”,他的一生也成为“为我学界光”的最好诠释。

湖北路15号

钱伟长旧居

特点:是一栋三层联排小楼,造型简单,线条流畅,外檐独具特色,现保存完好。

钱伟长

(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