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千字文 【安庆之美】“千年一人”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因避嘉庆讳,以字为名,自号顽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的创始人。曾国藩、康有为称之为“千年来之集大成者”、“千年一人”。邓石如一生作品虽多,但是流传下来的已是凤毛麟角,存世的仅有《完白山人篆刻偶成》、《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等。
邓石如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邓石如9岁时读过一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17岁时就开始了靠写字、刻印谋生的艺术生涯,一生社会地位低下;30岁左右时,在安徽寿县结识了寿春书院的主讲梁巘,又经梁巘介绍至江宁,成为举人梅镠的座上客。邓石如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其同往。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
邓石如是清代第一位全面实践和体现碑学主张的书法家,在确立和完善碑派书法的技法和审美取向方面,有开宗立派的意义。他在篆、隶、楷三种书体及篆刻艺术领域的探索与成就,不仅在当时有引领风气的作用,并且对明清以来碑派书法和篆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邓石如的隶书厚重坚实,遒劲豪放,用笔铺毫直行,裹锋而转,结字重心上移,下部舒展,气势开张纵逸,独领汉隶精髓。篆书方面,邓石如汲取汉碑额篆书中婉转飘动的意趣,略渗隶书笔法,重视线条的节奏感和流动性,用笔灵活稳健,骨力坚韧,中年飘逸舒展,晚年势猛气沉,其篆书名动一时,超然脱俗,卓而不群。邓石如的楷书并未从唐楷入手,而是直接取法北朝碑刻,点画丰满,用笔坚决,方折峻挺,收笔出锋,结字茂密紧实,重心稳定。人评之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
邓石如一生不仕,以一介草野的身份杖履四方,云游交友,喜与当时的名流程瑶田、刘墉、金榜、张惠言、罗聘、曹文植、毕沅、包世臣等交往,相互之间切蹉书法,谈诗论艺,并常有书画印信互相馈赠。虽然如此,邓石如始终坚持不谋仕途,不慕荣华,同时做到群而不党,从而不流,在性格追求和气度品味上,与当时的达官显贵和雅士文人还是很有区别的。他曾刻了一枚“胸有方心,身无媚骨”的印章,以表达他那光明磊落的心胸,显示出他那“人如顽石,一尘不染”的崇高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邓石如才敢于以无所畏惧和百折不回的气概,冲向当时书坛披靡之风,坚定地走着自己既定的道路;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甘于寂寞,面壁书艺,终成大器。
二百多年来,邓石如作为一代宗师,千古一人,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的书坛和印坛,在他的直接影响下,一大批人成为中国书坛的名家,其中有包世臣、李兆洛、赵之谦、吴大澄、康有为、吴昌硕、黄牧甫以及邓石如之子邓传密等。邓石如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朝鲜、日本等地的影响也是相当广泛而深刻的。清道光年间,朝鲜金酉堂、金阮堂父子以及国相洪澹园,为了表达对邓石如的崇敬之情,与邓石如之子邓传密结下了忘年之交。日本学者藤塚邻先生撰文对邓石如予以高度评价。二十世纪的中外学者、专家,对邓石如更是推崇备至,大量研究专著不断问世,海外地区如日本、东南亚以及欧美各地掀起了学习邓石如的热潮,来访者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