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首以盼等了5年,值了

2018-09-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翘首以盼等了5年,值了 中国电影市场有两种类型电影几乎被观众排斥:青春片and恐怖片 青春片都是套着高中时期的面具,讲述恶俗的剧情,拍的都是外星人的青春. 但<狗十三>,也是一部青春片,可怎么就那么真实呢? 有些好电影,你是会忍不住想二刷.三刷的,但这部,在第一次看完之后,便列入我再也不敢看第二遍的电影名单中. 我还记得,当时办观影活动

原标题:翘首以盼等了5年,值了

中国电影市场有两种类型电影几乎被观众排斥:青春片and恐怖片

青春片都是套着高中时期的面具,讲述恶俗的剧情,拍的都是外星人的青春。

但《狗十三》,也是一部青春片,可怎么就那么真实呢?

有些好电影,你是会忍不住想二刷、三刷的,但这部,在第一次看完之后,便列入我再也不敢看第二遍的电影名单中。

我还记得,当时办观影活动的时候,我微信问同事:“电影怎么样?”

她回答我:“想骂人”

不是因为难看地想骂人,而是因为真实地想骂人。

一句脏话骂出口,不知骂的是曾经的自己、还是欠我们一句“对不起”的父母、或者是这个大环境。

时隔五年后才上映的电影,它的力量仍旧大得惊人。

电影用一条狗串联了整个故事,带我们看了千千万万中国式家庭中的其中一家。

这对家庭的父母已经离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情结晶——李玩。

13岁的她选择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平淡无味的生活有一天因为一只叫爱因斯坦的狗而改变,狗成了李玩最亲近的玩伴儿。有一日狗被爷爷弄丢了,丢了狗的李玩疯狂寻找,为了“安慰”李玩,家人重新买了一只“爱因斯坦”,逼迫李玩承认这只狗就是那只找不回来的爱因斯坦。而在这个过程中,李玩也逐渐变成了“大人”

能够引起共鸣的地方,恰恰就是在李玩转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是如春种秋收般自然,而是处处透着强力扭转的生硬。

这是最初版本的海报,名字没改,但海报上的大字设计,总能看出一些别的意思。

在我采访导演的时候,小心翼翼地问出了这个问题,他停顿两秒后,笑了笑说:“存在即合理,下一个问题吧”

这个声音,一半是李玩发出的,另一半就是父母发出的。

不谙世事前的李玩是什么样子?

一个孤独的少女、一个喜欢物理,相信存在平行宇宙的女孩、一个成绩平平的孩子。

作为离异家庭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其中必然存在着难以逾越的代沟,和父母之间更是如此。

这个代沟,曹保平导演不是用说的,是用细节表现的。

放学回家的晚饭,李玩总是会拿起饭碗坐在电视机前,从不会与爷爷奶奶主动交流学校发生的事。

开头李玩爸爸与老师面谈那一段,还记得吗?

两个大人想让李玩参加英语兴趣小组,以此提高成绩。李玩爸爸看似担心,却连老师的姓都不知。一张嘴就说成了“张老师”,更是不问李玩意见,打着「为你好」的口号擅自替李玩做了决定,事后更是想要拿钱「安慰」生气的李玩。

对于李玩,丝毫不能理解父亲的举动。

为什么?凭什么?

为什么大人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解决我的问题?

凭什么大人可以仗着自己的身份替我做一切决定?

我相信这两种疑问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内心无数次嘶吼的问题吧?

再多的反抗幻化成语言和行动,换来的是一次次暴力的反馈,除了心灵还有身体。

被爷爷牵到菜市场的狗丢了,大人说:“为了你的成绩,想把狗送走,你爷年纪大了,整天替你遛狗,今天逛菜市场,狗不听话自己跑了”

避重就轻的回答,是大人说话的套路,为自己开脱还要拿出「为你好」的姿态,无形中用大人的身份在压制李玩。

错就是错,却从来不认错。

家人买回来一条狗佯装是之前那条,李玩一眼看出这不是原来的「爱因斯坦」,大人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全家上下陪着你找狗,现在狗回来了,你还要怎么样?”

李玩不接受新狗的态度,惹怒父亲,父亲的大手一遍遍地挥向李玩:“你委屈大得很!你知道啥?你就知道你自己!”

可李玩只是想找回之前的「爱因斯坦」啊!

错了吗?

“我是为你好”

“我能害你吗?”

“听话,真乖”

关注橘子电影 微 信 公 众 号 :(juzimovie),发送“电影资源”,获取橘子君推荐电影资源,坐在家里看经典大片!

“只要你听话,你要啥都行!”

···

这样的话,你听过,我也听过。

奇怪吗?

好像也不奇怪,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所有的爸爸妈妈都会这样说,一半的孩子也都是听着这样的话长大的。

李玩,不听话。

至少在大人的眼中,李玩是这样的。

狗丢了,不吃不睡去找狗,让全家因为她担心;买回来新的狗,依旧不依不饶,害得整个家鸡犬不宁。

我们已经用尽所有的能力去满足你了,你还要咋样?

我们生你、养你,图你啥?不就是盼望你能听话、学习好吗!

到头来,我们还成了你的仇人啦?

电影中,最触目惊心的就是李玩父亲打李玩那个片段了吧。

“你到底想要啥!

要星星,你爸搬个梯子给你摘去!

我欠你的是吧?我欠你全家!

你给谁发脾气?你凭啥发脾气?”

他们一再的忍让,一再的想办法弥补李玩失去的爱因斯坦,李玩怎么就不懂父母的良苦用心呢?

父母错了吗?

曹保平的电影,总是没有明确的对错之分。

《狗十三》同样也是,磨去李玩棱角的父母,也是一步一步变成“懂事”的大人,再帮着下一代变成“懂事”的大人。

从小到大,我都很听话,以至于现在回想在大家都会叛逆的那段时间中,我仍旧是一个听话的人。

所以,我的父母在和别的父母聊天的时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家孩子非常听话,不和别的小孩一样,每天下了学就回家做作业”

对面的大人总是一脸羡慕地看看我的父母,再看看我,满脸微笑地说:“你真有福气啊,你家小孩一看就很乖”

我不愿意再去看第二遍,是我能在李玩的身上找到自己,却又害怕再次看到自己。

更害怕我会冒出想再次长出棱角的念头,成年人的世界,一旦有了棱角,只会被世界孤立。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总是在接受与反抗中选择能够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而麻木就是最好的盔甲。

我不认为李玩的父亲是无药可救的人,他心疼李玩,却又无法说出那份心疼。

看着李玩吃下的那一口狗肉,他内心应该是被深深刺痛了吧。

与前妻通电话时,点着头不停地说“娃长大了,懂事了”,而眼圈已经开始微微湿润。

在李玩问出“爸爸,你和妈妈怎么开始的”这句话后,情感的闸门彻底崩塌,一个七尺男儿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

我想起来在我非常小的时候,在商场我拉着妈妈想要买一个心仪的玩具,她不同意,扭头骑着车子就走,我哭着追她,说:“妈妈我错了,妈妈我不要了”

这一件事,我记很久很久。

所以自我有印象起,我对所有喜欢的东西,都不会直接地说出那声:“我想要”,我选择放在心里,选择用遗忘来淡化对它的喜欢。

我是怨恨的,我承认心中对父母是有怨恨的。

直到上了大学,妈妈总是很喜欢催我多买点好看的衣服,已经「懂事」的我,每一次都选择了拒绝。

她问我:“你为什么不想买呢?”

我说:“我觉得没有必要啊,我的衣服够穿了”

她看着我,顿了两秒后,摸着我的手,和我说了一句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的话。

“小时候咱家不富裕,没钱给你买好看的衣服,看着其他小孩穿的好看可你只能穿我做得衣服,总觉得亏欠你,现在家里情况好了,就想让你多穿点,妈妈有钱”

我当时没有敢看她,只是装作不在乎地看着电视屏幕,忍着想要夺眶而出的眼泪,心中的怨恨全部烟消云散···

我想这部《狗十三》,并不是让我们去抱怨去憎恨,而是有所思考。

我们都在经历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做孩子,第一次做父母。

「长大」是我们需要经历的过程,我们终究要长大,变成一个「懂事」的大人。

而我们能做得,是要不让自己的下一代,不那么早就变得「懂事」

关注橘子电影 微 信 公 众 号 :(juzimovie),发送“电影资源”,获取橘子君推荐电影资源,坐在家里看经典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