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爱莲说原文 《爱莲说》原文及作者周敦颐简介

2017-09-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淨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生长在水中.陆地的各种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陶渊明特别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特别喜爱莲花,连从水底的烂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污 染,生长在清水中却不妖媚;莲的叶柄中心通达,外表挺直,没有藤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淨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生长在水中、陆地的各种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陶渊明特别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特别喜爱莲花,连从水底的烂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污 染,生长在清水中却不妖媚;莲的叶柄中心通达,外表挺直,没有藤类蔓生的细茎,也没有歧出的枝枒;它的味道飘越远越清香,高艇洁淨的直立水中,可以远远观 赏,却不可以态度轻慢的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居的高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士;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的人,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爱莲的人,跟我一样的还有谁?爱牡丹的人,自然是很多了。

附:作者周敦颐简介(网上搜集)

周敦颐,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讳改名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生于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卒于1073年(宋神宗熙宁 六年),谥号元,称元公。曾建书堂于庐山之麓,堂前有一溪,以家乡之濂溪命名,书堂因而取名为濂溪书堂,晚年定居于此,后人因此称为濂溪先生,称其思想为 「濂学」。

一、周敦颐的思想

中国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因为获得明清两代的官学身份,而佔有重要地位。宋明理学以中华精神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佛家等思想,成为明清时 代的主流思想。周敦颐被目为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流传于今的有《太极图说》、《易通》(又名《通书》)、《爱莲说》、《拙赋》等。

据考证,已佚著作 还有《同人说》,是对《周易》同人卦的解说,独立于《易通》。在上述著作中,以《太极图说》和《易通》之影响为大,体现了宋明理学的思想基础,周敦颐因此 被追认为「得圣贤不传之学」的理学开山祖师。

周敦颐可以说是自五胡乱华起,直至隋唐等鲜卑混血的王朝(隋唐皇室的母系大多出自鲜卑首领,如拓跋氏、令狐氏、独孤氏、长孙氏等等, 推算下来,许多皇位继承人的鲜卑血统还要多于汉族血统),以外来的佛教和民间的道教,磨灭、混淆中华道统精神以后,以中华精神反攻救亡的象徵人物。

他称得 上是浸透了中华精神的一块思想载体,是继隋代王通、唐代韩愈而起的要以中华精神实现复国的绝世标竿。他的宇宙演化论,决不是简单地抄袭道教炼丹术。

作为宋 代理学的开山祖师,他具有坚实丰富的中华精神,广泛而精要地融化了儒家以外的其他思想资料,特别是对道家和道教思想颇有丰富深刻的瞭解。他的理学思想,就 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儒、道融为一体而建立起来的中华精神复国的样板。

例如,其《太极图说》,就是对《易传》别出心裁的阐发。《易传》是中华精神的 凝练表达,先是作为儒家经典,后来又被道教列为重要经典,《太极图说》的精神来源主要是《易传》。

周敦颐的重要著作除《太极图说》之外,还有《通书》,《通书》亦名《易通》,是部《易》学著作,全书40章,全文2601字,十分简 约,但论及的问题却广泛深刻。它不对《周易》进行逐卦逐句的解说,祇是选择引用了《周易》中若干经文,进行阐释,用以表述自己的观点。《易通》也是对《太 极图说》的具体补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展现了周敦颐思想的脉络。

宋代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隋代的王通和唐代的韩愈。

王通以复兴中华精神的道统自居,但由于他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佛学和道教融汇较少,尤其他生当鲜卑势力依然甚嚣尘上的隋代,所以不能流 行。即使到了素以开明自诩的唐代,王通的儒学复兴即以中华精神复国的运动,依然受到鲜卑贵族势力的压制。韩愈则以「闢佛」、恢复中华道统为毕生志向。但韩 愈闢佛有功,融佛则不力,尤其未能建立足与佛学分庭抗礼的思想学说。

而隋代王通与唐代韩愈显然因为时机问题而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便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宋代思想家身上。宋代理学因此可以说是中华精神的复 国运动。中华精神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智慧。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即强调「交易」。

中华精神的最大优点,就是它不拘一格地吸取 世界文明的广泛成果,像是容纳百川的大海,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无所不包,用自己所能容纳的对象来不断丰富自己。同时,不失其大海的本色,也就是以中 华精神为运动主体,而不是以中华精神为客体为僕从去朝拜他人的文化成果。

中华精神复国的春潮,使得北宋真、仁二朝皇帝统治期间,出现了一批承接韩愈「道统说」的学者。他们揭橥了中华精神的复国旗帜,在学风上不重训诂而重义理,而是借用儒家经典来发动建造自己的精神革命。

周敦颐堪称首位起来阐发心性义理之学的人。他承衰起弊,在中华精神道统中断千年的幽暗之中,使民族自信重新昌盛,重放光明。所以,几乎 必然的是,周敦颐生前的学术地位并不高,但他开启了宋代以后新的中华精神之风,故其影响越来越大。南宋初期的胡宏评他「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 光明,如日丽天……其功盖在孔孟之间」。他的学说后来又被朱熹等人发扬光大,周敦颐被朱熹誉为先觉,被张载尊为道学宗主。

二、周敦颐的生平

周敦颐从小读书深思,在家乡道州营道颇有名气。从先秦诸子到佛家道教,广泛的阅读使他接触到了许多思想,这就为他日后精研中华精神的载体《易经》,创立理学,奠定了基础。

其父周辅成,赐进士出身,官至贺州县令。周敦颐十五岁时,其父去世。公元一零三一年,十五岁的周敦颐随其母从营道赴京师开封,投靠舅父 龙图阁大学士郑向。二十四岁,因其舅父的荫子关係,被任命为洪州府宁县主簿。一零四四年调任南安郡司理参军。

一零四六年,二程的父亲大理寺臣程响就是在南 安认识了周敦颐,与之交谈,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师受业。是年冬,调任郴州郴县(今湖南郴县)县令。一零五零年改任桂州桂阳(今 湖南桂阳)令。

因其在郴州和桂阳皆有治绩,得到了赏识和推荐,于一零五四年改授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1056年改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判 官,共计五年。一零六一年,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一零六四年移任永州通判。一零六八年,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次年移知南康军。一七零二年 定居于庐山濂溪书堂,次年六月病死于此,终年五十七岁。

纵观周敦颐的政治生涯,始终是地方官吏,如主簿、县令、州判官、知州参军等,并不显达。后来黄庭坚因此称颂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徽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他自己的诗,便是对上述评价的印证: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水,举著半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春陵祇一般。

这首诗是周敦颐五十岁(1066年)时作的,其时他在永州做通判官,从诗中可以看出他的财政状况不佳。从26岁开始,周敦颐做了30年 地方官,主要是司法官。此外,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了对中华精神的研究与传授之中。

他在精神上具有建树:既是一个官吏,又是一位儒师,既自诩为中华精神正 宗,又兼有佛骨和仙气;身虽在宦海浮沉,常又寄情方外。著名诗人黄庭坚评其志向说:「茂叔虽仕宦三十年,而平生之志,终在邱壑。」(《濂溪祠并序》,《周 子全书》卷19)。

三、周敦颐的影响

在理学发展史上,周敦颐被视为理学的开山之祖,为二程之师。他以《太极图说》手授二程。而《太极图》及《说》已经显示了理学的基本结 构。当然,某些清朝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者,喜欢指责周敦颐《太极图说》之授受源流为不可信。因为精神复国常常是要令某些人极为讨厌的。而和高 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却并不能抹杀周敦颐作为中华精神复国运动大师的历史地位。

据《年谱》说,他在郴县为县令时,「至县,首修学校,以教人」;在合州五年,与士大夫广为交结,「士之从学者甚众」。在邵州时,更是 大开讲学之风。当时的荆湖北路转运史孔延之在《邵州新迁学记》中讚颂他说:「周君好学博通,言行政事,皆本之六经,考之孟子,故其所设施,卓卓如此。

异时 宋史书周君之善,以为后世法,未必不以邵学为先。」(《周子全书》卷17)至此,周敦颐已被视为青史留名的中华精神之标竿了。周敦颐在邵州还写了《邵州新 迁学释祝文》,其中称颂孔子说:「惟夫子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施其道,泽及生民者,代有之,然而夫子之宫可忽欤!

」(同上)。这说 明他也认为自己是复兴中华精神、施行孔子之道的一代大师了。二程兄弟在周敦颐门下受业,为时不到一年,但受其影响却极深。《宋史.道学传》称程颢「自十五 六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

程颢自述:「昔受学于周茂叔,令寻颜学仲尼乐处,所乐何事。」(《宋元学案.明道学案》)二程所学虽不完全出自周敦颐,但正如南宋的胡宏所说,周敦颐确实「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

周敦颐死后,随著程颐、程颢对他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多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 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元、清两代,异族入主中国,汉人在政治上亡国,但在精神上,依然是中华精神 ──理学思想的一统天下。政治上的亡国奴并没有沦为文化上的亡国奴。这不能不说是理学的历史功绩,是得力于前一个时代的中华精神复国运动的。

其中,周敦颐 之功不可没。不仅如此,明清时代的理学,还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的外围地带(古称「蕃邦」)即蕃属地带,蔚为大观。而后罗马教会的传教士东 来西往,也使得中西文明的直接交流成为可能。

十七世纪以后,理学传入欧洲,甚至大力推动过欧洲启蒙主义运动的兴起,如莱布尼兹、狄德罗、伏尔泰等人,都是 理学的热情学习者和传播者,莱布尼兹还依据《易经》的阴阳爻变原理,制订了著名的二进位制,使现今的电脑技术成为可能。这一切表明,中华精神复国运动,使 中国文化的输出成为可能,也使理学成为真正的世界文明史现象。而祇有这样能精神自主、而非精神为奴的民族,纔可能实现文明的输出。

周敦颐的思想,是中华精神复国运动的先驱,对尔后七八百年的中国思想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太极图说》、《易通》成了理学经典,甚 至比作《论语》、《孟子》。周敦颐提出的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主静、鬼神、生死、礼乐、诚、无思、无为、无慾、几、中、 和、公、明、顺化等等,承先启后,成为尔后理学的必备命题。

而周敦颐以其思想与生平,成就了一代思者的风范,就像他的《爱莲说》一样,一直为人们传颂,迄 今已有千年。

四,《爱莲说》

一零六三年,周敦颐写了一篇文字隽永、寓意深远、至今仍被人们传颂的文章《爱莲说》,用以寄寓自己的情怀。全文祇有百馀字: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淨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 矣!

《爱莲说》称莲花为「花中君子」,藉以比喻中华精神复国运动。而在我们看来,牡丹作为花王,不过是李唐半鲜卑化皇室的遗俗。正如菊 花,乃是中国本土文化的象徵。高尚的君子,就是不愿意终身为奴的精神复国者,他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香远溢清,亭亭 淨植」!当然,这样的精神复国并不是简单排外的民族主义,而是更为深远的创造精神之绵延。

举个例子。庐山曾是东晋高僧慧远同陶渊明等人组织「莲社」的故地,也是个佛教胜地。周敦颐在这裡写作《爱莲说》,与佛教故事不无关 係。据考证,莲花常被比喻为真如佛性,所谓「如莲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软,四可爱,譬如真如四德,常乐我淨。

」《爱莲说》在周敦颐的思想中,融汇了 佛性说,用莲花的特性比喻「出于淤泥而不染」之理想中华的圣人性情。在周敦颐看来,淤泥好比那污染圣人的人欲,为达圣人的至善,就须去污存淨,去欲存诚。

再举个例子。周敦颐不仅接受佛教影响,也吸收道教思想,他的《太极图说》,就把道教的阴阳说、修炼法,融入易学,加以阐释,对儒家思 想进行了革命性的再造。他的新精神,就是将佛、道思想中可为中华道统精神容纳的东西,进行汇通。

朱熹称他有仙风道骨,为他作《墓碣》的蒲宗孟说他「与高 僧、僧人跨松梦,蹑雪岭,……弹琴吟诗,经夜不返」。这都是因为,他具有「孤风远操,寓怀于尘埃之外,常有高栖遐遁之意」的人格。正是这样不落俗套的开放 人格,而不是庸俗狭隘封闭且急功近利的排外民族主义,纔构成了中华精神复国的真正温床,纔可能抚绥朝鲜日本越南,同化蒙古满洲西藏,越过俄罗斯,直至征服 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