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声远作品 黄声远的建筑作品及理念解读
【摘要】:自80年代后,台湾现代建筑的发展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并且极具台湾地域特色,而黄声远便是台湾当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之一。1994年至今,黄声远与他的田中央工作室扎根于台湾宜兰,专注于宜兰当地的建筑创作。
面对宜兰优美的自然条件和亲和的人文坏境,黄声远向宜兰传统乡土建筑学习,与当地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当地居民完全融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了一批批住宅、社会福利机构、政府公共部门等建筑,详尽的阐释了他在宜兰的在地建筑实践。
黄声远以普通大众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与业主的沟通进行设计,他用适宜的手段实现了建筑的社会责任,阐释了建筑的深刻内涵和人文关怀。本文以黄声远在宜兰的建筑作品为研究对象,从理念诠释、形态演绎、个性化凝练三方面全面解析了其作品及思想,进而形成对他的建筑观念的整体性把握。
首先,本文从战后台湾建筑的发展演变,宜兰厝的兴起与发展历程以及黄声远个人的教育与工作经历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黄声远创作思想形成的背景。
其次,在黄声远的创作理念的研究上,主要从接近自然的心愿、强烈的场所情致与专业自省的态度三个方面进行总结。然后,通过选取黄声远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建筑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总结黄声远的建筑创作形态演绎:主要分为隐喻的建筑形式、真实的构成手法与多样的空间感受三个方面。
同时,论述了黄声远作品建筑创作的细节上的特色提炼。如材料的真实运用、细部设计中地域性的体现与光影色彩的独特阐释。最后,通过对黄声远作品的设计手法与思想的总结,论述对于当代建筑师建筑创作的启示。并望能针对我国建筑界的现状,设计建造出适合我国国情、富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建筑。
【关键词】:台湾建筑 黄声远 在地建筑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86 【目录】: 摘要4-5Abstract5-15第一章 绪论15-251.
1 课题背景15-161.2 研究目的16-171.3 黄声远建筑生涯简述17-181.4 课题研究现状18-221.4.1 台湾地区研究现状18-221.4.2 大陆地区研究现状221.
5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22-25第二章 黄声远建筑创作思想形成的背景25-432.1 台湾建筑的发展25-302.1.1 台湾建筑文化的根源25-262.1.2 战后至80年代的台湾建筑本土意识的逐步苏醒26-282.
1.3 90年代至今的台湾“在地”建筑风潮28-302.2 宜兰地方建筑风格的演变30-342.2.1 陈定南时期(1981~1989)30-322.2.2 游锡堃时期(1989~1997)32-332.
2.3 刘守成时期(1997~)33-342.3 黄声远个人建筑教育与实践背景34-402.3.1 东海大学的建筑启蒙34-362.3.2 耶鲁大学的建筑教育36-372.3.
3 E.O.M事务所实习时期37-392.3.4 回台后的建筑道路探索39-402.4 本章小结40-43第三章 黄声远建筑创作理念诠释43-683.1 接近自然的心愿43-503.1.1 创造风景43-473.
1.2 诗意生活47-503.2 强烈的场所情致50-613.2.1 熟悉而又陌生的文脉50-523.2.2 建筑中的归属感营造52-563.2.3 可以“散步”的城市56-613.3 专业自省的态度61-673.
3.1 与政府和民众协作的工作方式62-643.3.2 “时间”的建筑64-673.4 本章小结67-68第四章 黄声远建筑创作形态演绎68-914.1 隐喻的建筑形式68-744.
1.1 向乡土自然致意68-704.1.2 艺术化的雕塑感70-724.1.3 强烈的动态特质72-744.2 真实的构成手法74-824.2.1 清晰明亮的构架75-774.2.2 “手工艺”精神77-794.
2.3 “低技术”倾向79-824.3 多样的空间感受82-894.3.1 坊巷型内向空间82-864.3.2 “流动”的灰空间86-874.3.3 塑性的公共空间87-894.
4 本章小结89-91第五章 黄声远建筑创作个性提炼91-1155.1 建筑材料的真实表现91-995.1.1 混凝土材料的运用91-945.1.2 钢材的运用94-975.1.3 乡土材料的运用97-995.
2 细部设计的地域表达99-1105.2.1 屋顶99-1015.2.2 窗101-1035.2.3 墙柱103-1065.2.4 地景艺术106-1105.3 色彩光影的独特阐释110-1135.
3.1 色彩的地域偏好110-1115.3.2 光影的场所表达111-1135.4 本章小结113-115结语115-1206.1 黄声远建筑创作总结115-1186.2 黄声远对中国当代建筑创作实践的启示118-120参考文献120-124致谢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