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经跳动目眩 人体疾病常见症状之一

2018-10-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基本概念] 眩晕是包括视觉.本体觉.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组症候.一般认为眩晕是人的空间定位障碍所致的一种主观错觉,对自身周围的环境.自身位

【基本概念】

眩晕是包括视觉、本体觉、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组症候。一般认为眩晕是人的空间定位障碍所致的一种主观错觉,对自身周围的环境、自身位置判断发生错觉,是一种运动性和位置性的幻觉,感到周围物体旋转或病人本身在旋转,如起伏波动感、不稳感、摇摆感、头重脚轻感等。一般来说,头晕、头昏相对较轻,而眩晕则较重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

【眩晕分类】

一、旋转性眩晕

多由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以倾倒的感觉为主,感到自身晃动或景物旋转。

按其病因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类。

(1)周围性眩晕(真性眩晕):是指内耳迷路或前庭神经的病变导致的眩晕症。常见于迷路炎、药物性眩晕及前庭神经炎等。前庭感受器和内听道内前庭神经颅外段病变引起眩晕:突发剧烈旋转性或上下左右摇晃感持续时间短与头位或体位变换有关;平衡障碍:站不稳或左右摇摆;自主神经症状:剧烈呕吐出汗及面色苍白等;常伴耳鸣听力减退或耳聋等。持续时间短,数十秒至数小时,很少超过数天或数周者。多数周围性眩晕与我们的耳朵疾病有关。发作时多伴有耳蜗症状(听力的改变、耳鸣)和恶心、呕吐、出冷汗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2)中枢性眩晕(假性眩晕):是指脑干、小脑、大脑、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脊髓病变引起的眩晕,持续时间较长,注视活动物体时,或嘈杂环境下加重。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肿瘤、神经瘤、颅内感染、多发性硬化、眩晕性癫痫及外伤性眩晕等。占眩晕病人总数的30%。

二、一般性眩晕

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以头昏的感觉为主,感到头重脚轻。

(1)心源性眩晕:常见于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全等。

(2)肺源性眩晕: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

(3)眼源性眩晕:常见于屈光不正、眼底动脉硬化、出血及眼肌麻痹等。

(4)血压性眩晕:高血压或低血压均可引起眩晕。

(5)其它:贫血、颈椎病、急性发热、胃肠炎、内分泌紊乱及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引起头晕。

【眩晕与疾病】

1、高血压病:高血压所致的眩晕多数是由于情绪变化、精神紧张或受精神刺激等因素的影响,使血压产生波动

而引起的。也有的是滥用降压药,使血压突然大幅下降,发生眩晕。

2、低血压症:低血压眩晕也是非常多见的,特别是年轻人容易反复发作。姿势性低血压眩晕则多见于中老年

人,在起立或起床时突然眩晕旋即消失,再做同样动作时又觉眩晕。

3、动脉硬化症:动脉硬化造成脑血栓附着可诱发脑缺血发作。这种脑缺血如果来自颈内动脉,就可出现浮动性

眩晕和眼前发黑。

4、脑瘤:发生在中枢前庭系的小脑、脑干易发生旋转性眩晕。脑瘤引起的眩晕一方面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另一

?

方面则是由于脑瘤的压迫而致血循环障碍,使前庭神经核区及其通路直接或间接受损而造成眩晕。

5、脑血栓:轻度的脑血栓可引起眩晕。这是因为动脉硬化造成动脉管腔内膜病变出现狭窄后,其远端部分仍可

通过自动调节,使血管阻力减低,并建立侧支循环而维持“正常”的血流量,暂时不使脑血栓形成。但是患

者仍可出现头晕或眩晕。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等症状。

6、贫血:贫血容易引起脑缺氧而出现眩晕,恶性贫血眩晕尤为明显,患者可因中枢神经系统缺氧,导致神经系

统的器质性变化。因此患者的运动或位置感及下肢震动感均可丧失,眩晕加重。

7、甲状腺功能减退:本病患者血压低、心脏输出血量减少、血流迟缓而致前庭系缺氧出现眩晕。此外新陈代谢

较低,血中乳酸聚集波及内耳,也可引起眩晕。

8、运动不足:有些人平时缺乏锻炼、心肺功能较弱,如果突然剧烈运动,可出现头晕。运动时间过长,体内营

养物质耗损过多,血糖浓度降低,或者剧烈运动时,呼吸加快体内氧气供应不足也易产生眩晕。

9、内耳疾病:耳源性眩晕常见者有美尼尔氏综合征、迷路炎、前庭神经炎等。

10、某些药物服药期的不良反应。

【眩晕发病机理】

机体的平衡及定向功能是视觉、本体觉(又称深感觉,是指来自肌、腱、关节等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换言之,是指能告诉我们关于位置、力量、方向和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以及有助于统合触觉与前庭觉的一种感觉讯息。本体觉的接收器分布在我们的肌肉、关节、韧带、肌腱和结缔组织中)和前庭系统三者共同完成的。各种外界刺激通过平衡三联(视觉系统、本体觉系统、前庭系统的合称,机体平衡的维持,定向功能的正常,有赖于视觉系统、本体觉系统以及前庭系统的协调作用来完成。各种外界刺激,通过平衡三联的感觉器传入脑干,并在脑干网状结构进行整合,首先使三者的感受冲动协调,彼此合作,以产生正确的位向认知,平衡三联还通过网状结构与运动系统发生连接,以完成平衡反射,同时网状结构还把平衡三联与脑干中有关的内脏运动中枢联系起来,产生一系列平衡内脏反应)传入皮质下中枢、前庭神经核、红核(是中脑网状结构的一部分,是一卵圆形的细胞柱,从上丘下界向上伸入到间脑的尾侧,新鲜时因富于血管而略带红色,红核又是许多传导径路的中继站,转送小脑冲动到间脑和脊髓,有些小脑冲动又返回至小脑)、小脑及颞叶皮质,不断反射性调节机体的平衡

前庭系统功能障碍时,前庭感觉与来自肌肉、关节的本体觉以及视觉不同步,产生运动错觉,即眩晕。前庭核的异常信息通过内侧纵束激动动眼神经核,产生眼球震颤,而且其它核团的反馈性调节不断使异常运动得到纠正。于是产生一快一慢有节律的眼球运动;前庭诸核的不平衡信息通过内侧纵束、前庭脊髓束及前庭—小脑—红核—脊髓通路,反馈性调节脊髓前角细胞功能,力图使身体保持平衡,由于信号是错误的,躯体反而因平衡调节失当而倾倒,肢体运动失衡使指物偏向;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核因强烈的异常而产生反馈调节。

换言之,眩晕主要与影响前庭功能有关。前庭器的内耳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的囊斑是感受上下和左右的直线运动,三个半规管毛细胞感受旋转运动。当囊斑或毛细胞受到一定量的不正常运动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依次由前庭神经传至前庭神经核,再传至小脑和下丘脑,因而引起一系列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表现。前庭受刺激后影响网状结构,引起血压下降和呕吐。前庭神经核通过内侧纵束纤维至眼肌运动核引起眼球震颤。小脑和下丘脑受神经冲动后引起全身肌肉张力改变。晕动病与视觉可能有一定关系。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

【关于人体的前庭系统】

前庭觉是人体重要的感觉系统,负责感受运动状态和重心的改变。前庭系统是人体平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内耳,能够控制身体与眼球的运动、肌肉的紧张度等。它包含接收器、前庭核,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大脑、小脑和脊髓)联系的神经束。接收器位于内耳的半规管与耳石器官,功能在感知头与地平面的关系,以及时平衡身体,免于跌倒,或在跌倒的瞬间,调整头与地面的角度以避免撞击,使伤害降到最低。

前庭系统具有特殊的感受器,能够接受适宜的刺激,经前庭神经把刺激信息传入到相应的脑干内的前庭神经核以及小脑,经过与其他感觉信息(如视觉信息、其它本体觉信息)的整合、加工等处理后,再经多条神经通路把这些信息传送到脑内更高层次的中枢,进行高层次的加工处理,甚至形成主观意识,或经一定的神经通路传送到运动神经核(如眼动神经核、脊髓前角运动核等),从而做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功能反应。这些过程实际上都是高级的、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

前庭信息感受系统由三个半规管(由互成直角的3对半圆形管构成,当身体移动时,管内淋巴液流动,触动里面的毛细胞,将旋转、加减速度等动态信息传到前庭神经)和耳石器官(内部球状囊与椭圆囊遍布平衡斑,其中的毛细胞可辨识头部姿势的变化)组成,里面充满着粘稠的淋巴液,人体的头部产生相对运动加速度时,前庭感受器内的绒毛细胞感受到淋巴液的相对流动,产生神经信号传递至前庭核、小脑,并与脊髓、脑干和大脑皮质相联结。例如坐在行进的车中即使闭上眼睛,不看窗外,也可感知到车的加速、减速或转弯;又如乘坐电梯时那种升、降的感觉,这些都是通过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内的耳石器感知的。

三个半规管感受的是头部的快速短暂的非线性旋转加速度或减速度移动,在人体失去平衡的瞬间,半规管感受到头部移动的信号传送至小脑和前庭核,前庭核接受信号后作出反应,经由前庭脊髓通路的内侧纵束,进入脊髓腹侧素的内侧部,影响颈部和上肢的运动神经元作出反应,快速瞬间地保持头的竖直,协助头部维持直立平衡,这就是在运动上所表现的头和颈的矫正反应。人体平衡系统中的保护性伸展反应也是通过三个半规管诱发的

椭圆囊和球囊感受的是头部的缓慢的持续的线性加速度或者减速度移动和相对于头部的重力变化,信号传送至小脑和前庭核,小脑接受信号作出反应,反向经由外侧前庭核通过前庭脊髓通路的外侧纵束传递至四肢和躯干的运动神经元,使承重肢体的伸肌伸展保持平衡并维持姿势,并使非承重肢体持续产生代偿性的外展和伸直动作以保持平衡,以使头部和躯干维持在直立稳定姿势。比如我们探着身子去取稍远处的东西而没有可以扶持的时候,就是前庭系统的椭圆囊和球囊在协助我们当身体重心不在两腿之间并且需要维持一段时间时仍然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至于摔倒,比如在一辆正常行驶的公共汽车突然刹车的时候,站立的人往往会倾倒,但是很快会控制自己的身体,不会倾倒下去,这时候就是前庭在发挥作用,调整了身体姿势,达到了平衡。

前庭感受器接收到的线性姿势改变及重力方向变化的信息,经由前庭核神经元上行至周边神经系统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以及外展神经(控制眼球运动肌肉的三组神经),当头部姿势改变时,前庭系统会传送信号至上述三组神经,促使眼球运动与头部运动相适应,从而维持在头部移动过程中的凝视功能。有前庭功能障碍的儿童,凝视能力往往也有障碍,表现为视线的追随能力差、视觉定向能力差、眼球落后于运动方向等等。

而当头部在做持续的旋转运动停止后,会出现眼球仍然有一段时间的前后左右的跳动的现象,这就是眼球后震颤,如果震颤时间太短或没有反应,一般提示前庭系统中负责记录速度储存的功能有障碍。

前庭系统还影响着空间关系判断能力、情绪和行为调控、身体警醒度的调控等方面,如果这几个方面有问题,往往也提示前庭系统功能可能有障碍。前庭系统存在障碍时,人体对前庭刺激的承受调节能力也受影响,表现在接受一些前庭刺激时的过度敏感反应和感受迟钝。

前庭系统与视觉系统:人在凝视时,需头颈稳定不动;追视移动的目标时,需头颈稳定地移动,如此捕捉的影像才会清晰。前庭系统将地心引力的强弱信息,提供给视觉系统,形成远近、高低、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此即“空间视知觉”。

前庭系统与听觉系统:这两个系统的接收器都在内耳,并合而为第八对脑神经,彼此功能上有相辅相成之效

前庭系统与本体运动觉系统 : 刺激提高肌肉张力,带动肌腱、韧带、骨胳与关节做出平衡动作,并维持姿势。前庭平衡觉与本体运动觉的信息整合,掌握四肢在三度空间的位置,形成有意义的身体知觉。

前庭系统与大脑统合: 前庭系统的神经纤维分别送信息到左右大脑半球,促进身体左右两侧统合,使人们在学习复杂动作时,反应灵敏。

前庭系统与情绪中枢: 前庭中有神经纤维联系情绪中枢,而影响情绪中枢,包括正面与负面如:兴奋、紧张、平静等。

人体的平衡系统包括三个: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和身体感觉系统(触觉与本体觉),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人体依靠这三个系统综合作用以保持身体的平衡,这种平衡调整机制是无意识的,是一种身体的本能,如果其中的一个有了障碍,便会影响我们的平衡机制,引起平衡信息的紊乱,比如我们去科普馆的“魔鬼屋”会感到晕眩,是因为我们视觉系统看到的垂直平面和前庭系统感觉到的重心平面不一致,出现了统合矛盾所造成的;我们很多人坐车时会晕车也是因为视觉系统感觉到的相对运动静止和前庭系统感觉到的水平移动信息矛盾所引发的消化系统反应;所以说,要维持我们正确的姿势运动需要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和身体感觉系统(触觉与本体觉)的综合作用,这个作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统合”。

【网状结构与脑干网状结构】

一、网状结构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网眼内含有分散的神经元或边界不甚清晰的核团,这些区域称为网状结构,位于脑干内部,两耳之间,一种由白质和灰质交织混杂的结构,是一种手指形状的神经元网络,从脊髓向上扩展到丘脑。主要包括延髓的中央部位、桥脑的被盖和中脑部分。当脊髓的感觉输入传导到丘脑时,有些通过网状系统进行传导,这种网状系统会过滤某些输入的刺激并把重要的信息传送到脑的其他区域。此外,网状结构还帮助控制唤醒。

网状结构按功能可分成上行系统和下行系统两部分。上行网状结构也叫做上行激活系统,它控制着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对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上行网状系统受到破坏,人将陷入持续的昏迷状态,不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下行网状结构也叫下行激活系统,它对肌肉紧张有易化和抑制两种作用,即加强或者减弱肌肉的活动状态。

二、脑干网状结构

1、概念与结构

脑干网状结构是指在脑干内除界限清楚、机能明确的神经细胞核团和神经纤维束外,尚有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网眼内散布着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胞体(40余个),其纤维与大脑、小脑、脊髓等均有密切联系。还有脑干网状结构与脑干其他结构的联系纤维。脑干网状结构借助上述各联系纤维束执行其复杂的神经功能。

2、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

2.1觉醒与睡眠的调节

在脑干网状结构内有桥脑上段的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和桥脑下段的上行性网状抑制系统,由此调节睡眠和觉醒的周期。

2.2注意力

桥脑蓝斑核内具有丰富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接受感觉纤维的侧支,向大脑、丘脑、海马、小脑、脊髓等广泛区域投射,认为此部位与选择性注意机制有关。

2.3调节肌肉张力

脑干网状结构可调节肌张力,在中脑、桥脑和延髓网状结构的外侧部为易化区,此区发出易化性网状脊髓束达脊髓前角细胞,增强脊髓牵强反射,肌张力增高,此区接受来自脊髓的各种感觉传导束纤维和来自小脑前庭的神经纤维。另外在延髓网状结构的腹侧部发出抑制性网状脊髓束,冲动达脊髓前角后使牵张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脑干网状结构通过易化区和抑制区调节肌肉张力。

2.4呼吸调节

调节呼吸的吸气中枢在延髓中、上段网状结构的腹内侧,呼气中枢在吸气中枢的背外侧(孤束核附近),此两部位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交互抑制,因而形成自动的呼吸节律,但受其他下行纤维或肺牵张反射的影响,长吸中枢位于桥脑中下段的网状结构外侧部,兴奋时产生长吸式呼吸,呼吸调整中枢位于桥脑上段和中脑下段的网状结构背外侧(包括蓝斑核),其作用为调整长吸中枢。

2.5心血管反射中枢

心加速中枢和血管收缩中枢位于延髓上段网状结构背外侧,经网状脊髓束与胸髓侧角细胞相联,兴奋时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抑制中枢和血管舒张中枢位于心加速中枢的背内侧,即迷走神经背侧核的深部,此中枢兴奋时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因而脑干网状结构具有调节心率、血压和血管收缩的机能。

2.6呕吐中枢

位于延髓背外侧部,此部接受迷走神经、极后区及前庭神经的纤维,与壳核、桥脑泌涎核、延髓泌涎核、延髓呼吸中枢及脊髓运动神经元等均有密切联系,介以完成呕吐动作。

3、病变时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

3.1意识障碍

维持意识清醒主要依靠觉醒反应和认知反应。觉醒状态主要由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来维持,因而脑干网状结构病变可丧失睡眠觉醒周期的反应,导致意识丧失。

3.2幻觉

按幻觉的责任病灶可分为皮层感觉中枢性幻觉、颞叶性幻觉和脑干性幻觉3种。其特征为:

(1)以实体性、感觉性明显的动物、人物、情景等幻觉为主体,可伴有动作的幻觉;(2)多发生于黄昏时间;(3)对幻觉保有批判能力;(4)伴有睡眠周期异常,脑脚幻觉的责任病灶可为中脑、桥脑甚至延髓,病变位于脑干背侧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的广泛区域。

3.3眩晕

眩晕可分为旋转性眩晕、动摇性眩晕和振动幻觉,脑干网状结构与小脑有纤维联系,与眼球运动相关,也与前庭系有间接联系,脑干网状结构所致眩晕的动摇性眩晕较旋转性眩晕多见。也可能出现视性眩晕(振动幻觉)。

3.4眼球运动障碍

桥脑旁正中网状结构为脑干侧视中枢,中脑网状结构内有脑干垂直眼球运动中枢,因而脑干网状结构病变时可出现各种眼球运动障碍。

3.5循环功能障碍

延髓病变可致急性神经原性高血压,其机制可能为:(1)调压反射障碍;(2)从丘脑下部到脑干的下行经路被激活或抑制;(3)由于缺血导致延髓交感神经系直接受刺激,包括孤束核在内的延髓病变时由于压力感受反射障碍可致心跳、血压波动,发生急骤血压增高。

3.6呼吸功能障碍

在延髓有控制呼吸的呼吸中枢,控制呼吸节律,延髓吸气中枢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对脊髓吸气神经元和膈肌神经元有兴奋作用,而对脊髓呼气神经元有抑制作用。呼气中枢位于其背外侧,对脊髓呼气神经元有兴奋作用而对脊髓吸气神经元有抑制作用。吸气、呼气中枢之间有中间神经元,对其兴奋、抑制有调节作用。